龙柏芽茯茶一路欢笑一路歌2
新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龙柏芽茯茶一路欢笑一路歌(2) 上次王玲发了一篇他们到宜君山岔村采风的图片以后,丁晓便坐不住了,说改天去那里看看。听说宜君有稻,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从未见过,所以对这个地方我也是向往的。 8月18日铜川市树人教育教师教学交流行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宜君淌泥河村举行,周校长给我打你看你那边还有谁去,多叫几个人一起去,热闹。于是便约了丁晓、王玲、付金荣等一起前去。 在宜君淌泥河村参观了周恩来宜君留宿处纪念馆,农业风情园,孟姜女哭泉,晚上我们和树人教育的老师一起聚餐,一起联欢,大家吟诗、颂歌,其乐融融。在田间地头,在乡村公路,一路上丁晓拿出龙柏芽茯茶的旗帜挥舞着,大家一起与它合影,见证者龙柏芽茯茶的过往。(详见龙柏芽茯茶一路欢笑一路歌(1)) 第二天早晨,吃了早饭,我们便驱车前往宜君彭镇山岔村。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水的农作物,南方气温高于北方,且多雨,故此南方种植较多。认识稻米从认识惠安女开始,那顶着斗笠或着顶着蓝布头巾,穿着蓝布碎花的江南女子,肩上一根两边翘起的毛竹扁担,颤悠悠的走在田埂上,一排人弯腰赤脚在水田里插秧的形象深入脑海。北方的稻米知道的便是东北的大米,这是打记忆里就有的遗存。除此之外北方其他地方是否还有种植道不是很清楚了。宜君种植水稻的消息先来自传说,再后来便是零星的报刊文字了,因为没见,断不敢贸然下此定论,出去闲聊也是听说。 驱车来到彭镇山岔村,在山岔村西组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葵花地,这种葵花的蓬头距离地面大约六、七十公分高,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便可以抓到,这种矮化的葵花颗粒饱满,沉甸甸地低下了头,在一片洼地里搭着支架,支架上有许许多多的圣女果,红红的像秋天树上挂着的小柿子,支架旁边的的一片空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低头挖着野菜,王玲隔着葵花做成的篱笆说:“你那野菜卖不卖”,中年妇女抬起头,站起身直接向我们走过来,“自己地里的,要就拿走,要啥子钱?”一下子把王玲还说的不好意思了,赶忙说:“多钱我们买点,再买点其他菜”,在那女人开口说话的时候,我听出他的口音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一种夹杂了陕西口音的四川话,她说:“要买菜,对面地里品种多,这边都是圣女果”,王玲接过她递过的野菜,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了”,付金荣在一旁看到了,赶紧走过来:“还有没有”,只见那个中年妇女掉回头,往地里走去,弯腰又捧起一捧,递过来说“这是我刚弄得,准备中午做点菜馍,给你吧,就是不好拿,有袋子给你多装点”我看着他们笑了“不要袋子,有多少都抱着走。”我笑了,他们也笑了,付金荣乐呵呵把野菜抱到车后的后备箱翻找着找袋子。在等待的时候,周校长的车从后面赶了上来,我们一起走向对面的菜园,园内的菜品种真的很多,有柿子、豆角、南瓜、白菜、青菜、还有西瓜,只是蔬菜已过了采摘季,采摘的人又多,留下的品质不是很喜欢,于是转了一圈,我们便走出菜园,“这个咋卖,刚拽了点萝卜缨子”,门口递篮子的一个中年人说“这还要啥钱,喜欢了再弄点也没事,现在菜季已经过了,留下的自己吃就行了,明年早点来。”我们回应了一下,道谢离开。在菜园门口,我一直寻找着画面里的稻子,“这个不会是吧,也长不了这么高吧”我望着眼前的长须,突然想起这是高粱,再看低矮的长须,这是谷子,那么稻田在哪里?在我产生疑问的时候,王玲答话了:“稻田还在前面呢。” 上车下车只有一两分钟,便看见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虽然比我想我分不出麦子和稻子的区别,但是种在水里的应该不是麦子吧,哈哈。看见稻田,大家都兴奋起来,迫不及待的要和稻田合影,这里的稻田距离地面有一米高,地畔呈坡状,我说:“要合影就下到地里去,要不照不上水,还以为你和麦子照相呢。”丁晓小心翼翼的下到坡底,踩着坡边的黄土“别往后退,往后退,掉水里我们都走了。”拍完照,我们继续向前走,眼前又是一片稻田,基本和地面持平,可能为了留住里面的水,地畔比地面高出了半尺,大家都笑了“早知道应该在这里照了,冒那么大的风险”,“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便喜,不可取。”丁晓:“你说得对,给你点两个赞”“一个捧手上,一个挂在肩膀上”我接口道。大家又是一阵欢笑。环绕四周发现这里的地形像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绿色的稻田环绕盆底,山间道路穿梭其间,微风吹来,凉风习习。不知谁发现了稻田对面的一株葵花,锨把粗细的杆上结了八九个葵花,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估计他们也是,因为他们已经兴奋的要到那里去合影了。 离开山岔村,我们找到一家农家乐,在那里打电话给刘小元问彭祖故里有什么。山岔村位于宜君彭镇,彭祖故里也位于彭镇,再说他们前段时间来做过采风,所以想了解一下。据《神仙传》记载:“彭祖者,颛顼玄孙也。”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传说活了八百岁,是中国最长寿的老人。民间传说彭祖的家乡在宜君县偏桥乡彭村。据说彭村至今留有彭祖陵园遗迹,并存有碑文,在《陕西省通志》、《宜君县志》也均有记载。只是时间久远,虽有遗迹但没有开发,只有一些老者知道遗址所在,到了彭村还要打听,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决定直奔魏长城。铜川有彭祖传说,宜君有百岁老人,据有关统计在在铜川宜君的九万多人当中,百岁以上者有九位,远远超过7/10万这一标准,宜君适宜君王,彭祖传说,百岁老人让宜君多了许多神秘色彩。 吃饭的那家店主也操着四川口音,如果说开始那位中年妇女的四川口音让我不解,那么这位店主的四川口音就让我更加诧异了,然后我就问“你们是四川人吗?怎么会在这里,这里的稻田都是你们栽种的吗?”原来,这里的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原属四川的云阳县、开县、万县、达县等地迁移过来的,迁移过来后,勤奋、智慧的四川人硬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块水田,种植出了只有南方和少数北方才有种植的水稻,成了黄土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遗传基因和故土情结,让他们保持着四川的家乡话和吃苦耐劳、恭谨谦让的品德,和当地人融入一体,共同建设着这个美丽家园。 下一站我们将奔赴宜君魏长城和玄奘手植娑罗树。敬请期待 E铜网铜川新媒体平台原创与转载并行,原创来稿请附真实姓名以便刊登使用,文章发布推广平台无稿酬在其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9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防范全球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