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要求各地提早落实防范措施,积极应对、精准指导、努力减轻灾害影响,全力赢得夏季粮油丰收主动权,确保今冬明春蔬菜稳定供应。

《预案》指出,目前全球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农业自然灾害防范形势严峻复杂,防灾减灾任务异常繁重。必须始终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重大技术,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

预案背景

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会商预测,今年冬季(年12月至年2月,下同)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明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存,春季(年3月至5月,下同)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春旱。

  (一)黄淮海麦区冬季可能发生低温冻害、春季可能发生春旱。今年秋季黄淮海地区降雨量~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是年以来同期最多,积水过多、田地过湿,秋收腾茬慢,冬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晚播面积大,长势总体偏弱,抗寒防冻能力较差。预计冬季,北方冬麦区气温较常年偏低1~2℃,对晚播麦安全越冬不利。春季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局部可能发生春旱。

  (二)冬季阶段性极端寒潮可能影响蔬菜生产。冬春蔬菜生产主要看光温条件,后冬(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东北、华北、西北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东北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北方设施蔬菜生产,造成蔬菜运输受阻,产地运不出、销区运不进,局部地区蔬菜供应出现阶段性波动。南方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但西南东部、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南方局部露地蔬菜生产易遭受冻害。

  (三)东北地区春季可能东涝西旱、旱涝并存。秋季东北地区降水量~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至4倍,大部地区湿封冻。预计冬季东北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雪,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黑龙江东部偏多2~5成。春季黑龙江中东部降水仍然偏多2~5成,与冬季降水多、积雪厚相叠加,可能发生局部春涝;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等传统旱区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1~2成,可能发生春旱,不利于适时春播。

  (四)江南华南降水偏少、可能出现冬春连旱。秋季南方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1~2成,江南中部偏少2~5成,江河来水和库塘蓄水减少。预计冬季江南大部、华南东部降水偏少2~5成,部分灌溉条件不足的地方可能出现旱情。春季气温偏高0.5~1℃,降水偏少1~2成,局地可能发生冬春连旱,不利于油菜生长发育和早稻泡田整地、育秧栽插。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多灾并发、连片发生。特别是年气候显著异常,1月多地出现极端低温、春季强对流天气频发、汛期北方发生历史罕见的强降雨洪涝灾情、秋季出现破纪录的持续连阴雨,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较大不利影响。预计未来灾害重发,叠加生产成本、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将给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带来更大挑战。必须始终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抗灾夺丰收,把灾害影响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方案做得更完备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千方百计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全力以赴夺取明年夏季粮油丰收,保障元旦、春节、冬奥会和全国两会期间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

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

(一)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一是开展冬前镇压。对秸秆还田量大、播后镇压不到位、表土层疏松的麦田,抓住越冬前的有利时机,在无霜冻晴天上午、土壤墒情适宜时,适度开展镇压,使根土密接,提高保暖防冻能力。也可以采取增施农家肥、均匀覆盖秸秆等方式防冻保苗。二是坚持以水调温。早春密切   (二)做好应急准备。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灾害及影响预判清楚,把预案定出来,把措施落下去。针对今年晚播麦面积大的实际,及早做好用肥、用药等农资需求调度,抓好生产储备,加强余缺调剂,强化质量监管,保障明春增施返青肥、促弱转壮需求。及早检修设施机具,备足种子等应急救灾物资,引导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特别是大中城市要做好速生叶菜、芽苗菜等短生育期蔬菜种子调剂调运,提早安排应急保供蔬菜品种生产。

  (三)精准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和农技人员在灾害评估、科技抗灾、生产恢复中的作用。利用冬闲季节,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和培训答疑,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灾害发生后,及时派出专家指导组和技术小分队,包县包乡、进村入户精准指导,让农民知道有灾怎么救、灾后怎么种,做到真指导、真服务。

  (四)加强政策支持。强化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灾害发生预测预判,及早争取出台防灾减损、稳产增产政策,落实“一喷三防”、弱苗增施肥等关键防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调度反映受灾情况及抗灾工作进展,研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购买种子(苗)、化肥等救灾物资,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五)畅通产销衔接。加强生产、市场、储备等信息监测调度,及时分析研判,适时发布产销信息,引导蔬菜优势产区通过“订单生产”等形式,与大中城市加强协作,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引导蔬菜经纪人、配送企业、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购销主体根据蔬菜上市情况定向采购,推动生鲜电商企业扩大生产基地直采规模,有序组织市场投放,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区域间快速调运。

  (六)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加强正面引导,主动宣传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普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科学避灾防灾抗灾技术措施,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的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农业防灾减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END

来源:农业农村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