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稻香见远方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隆平水
北京比较好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8.html点击上方蓝色小字,
一株水稻如何承载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一粒种子怎样孕育成为世界半数人口的口粮,一代农业科学家经历过哪些艰辛探索?对于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成长的人们而言,这些问题大都显得模糊而遥远。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东岸,一组由多个形状饱满的金色“稻粒”组合而成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隆平水稻博物馆,也是世界首个大型水稻博物馆。年10月19日上午,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班和班的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了隆平水稻博物馆,在这里,他们又将开启一段怎样奇妙的旅程呢? 常思量——风吹稻浪记心上 宽敞明亮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大厅中央,袁隆平院士的雕塑屹立在两排金色的水稻中间,他手持稻穗,深情凝视,目光中充满了智慧的遐思。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收获的季节大家齐聚隆平水稻博馆,追思先贤,探究科学,感受文化。莅临会场的嘉宾和领导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邓化冰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威伟博士,株洲市红色集邮专家曹双玲老师,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戴迪祥副校长,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六年级正副班主任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上午九点整,同学们大厅围伫,庄严而肃穆。主持人王夕月和刘菓岩缓缓步入中心,向袁隆平院士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转向观众,铿锵有力地宣布——活动开始。 稻花香里说丰年,常怀感恩忆千千。班和班的学生代表手扶花篮,迈着沉重的步伐,从队伍当中,慢慢走向袁隆平院士的雕像。花篮摆放在稻谷旁边,黄白相间的花朵在灯光下与金灿灿的稻谷交相辉映。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现场全体师生向袁隆平院士雕像三鞠躬。饮水不忘挖井人,食米谨记田间辛。看似平凡,却能孕育巨大的生命力,自知艰难,也从不轻言放弃,这便是袁隆平院士与水稻的一生。 “那天长沙的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下着雨的长沙,万人空巷。我读着您写给妈妈的信,泪流满面……”随着雨声交织的音乐响起,班的刘雨恩同学满怀热泪,深情朗诵现代诗《我们想您了——袁隆平爷爷》。绵绵的稻香藏着人们深深的怀念,刘雨恩用强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稻田千里的家国画卷:母亲是亲人,杂交水稻是群众,母亲是家,杂交水稻是国,舍小家为大家,编织禾下乘凉梦,铸就一稻一人生。现场的师生浸润其中,感极而泪奔。 展方寸——邮票上的湖南 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麓枫少年邮局辅导员陈中云老师用两张邮票讲述了这粒种子的前世今生。 陈中云老师为大家讲述了这两枚邮票背后的故事:为纪念杂交水稻成功培育40周年,《杂交水稻》特种邮票列入了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袁隆平院士亲自审定了邮票图稿。邮票发行前的3月23日,在商定邮票首发式地点时,袁隆平题词“弘扬集邮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年10月25日,《杂交水稻》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杂交水稻的发源地——湖南洪江市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举办,袁隆平院士在首发式上发表讲话并为邮票揭幕。 两位邮识小助手为大家展示了《杂交水稻》特种邮票图稿,两枚票图名称分别为制种、丰收。 邮票“制种”。画面以杂交水稻制种原理为图案,背景为以袁隆平原型形象在田间研究的场景。用科普示意图的方式来表现杂交水稻的父本雄蕊、母本子房等,反映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 邮票“丰收”。票面是丰硕的杂交水稻稻穗和盛满晶莹剔透的白米饭的福寿“丰”字纹青花碗,背景是世界地图,表现了人们杂交水稻对创收的良好期待,反映了杂交水稻对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贡献。 陈中云老师还引导大家从文学角度探秘邮票中隐藏的一句古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引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 随后,陈中云老师带着大家赏析邮票,并从艺术角度进行解读。虚实相生的绘画技法是设计的一大特点,以实衬虚,以实托虚,相得益彰。邮票采用连票形式,以绿色为主要色彩,表现出杂交水稻的勃勃生机和杂交水稻是绿色安全的健康食品,用浅色水波纹作为衬底,暗指水稻的种植特点。画面既生动又形象,点明了杂交水稻的主题,反映了对于杂交水稻成功的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的喜悦。 最后陈老师对中国邮政在未来发行袁隆平院士邮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新中国共发行7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共有28位国内顶级科学家荣登中国名片,中南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内科专家张孝骞出现在该系列邮票里。年是杂交水稻培育成功50周年,国家必将对杂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就予以纪念。由此可断,“杂交水稻之父”登上国家名片指日可待。 为纪念本次研学活动,为了缅怀袁隆平爷爷,麓枫少年邮局特发行纪念封和纪念戳各一枚,封戳设计者为陈中云老师,班和班部分同学也参与图案创意工作,株洲红色集邮家、麓枫少年邮局校外辅导员曹双玲老师助印。麓枫少年邮局局长朱钰琪同学为大家讲解设计创意。 纪念封主题文字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签名字迹。主图案为手持杂交水稻,双眼深情地看着稻穗的袁隆平院士,前景是红旗五星,背景是人民大会堂五角星穹顶,寓意袁爷爷获得的国家殊荣。 纪念戳造型为稻穗包围下的“袁隆平之梦”,袁爷爷生前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地球仪前袁爷爷悠然自得的拉着小提琴,奏响了丰收的音乐华章,稻穗环绕,梦想飞扬。 大课堂——博士开讲 袁隆平院士播撒下一粒粒种子,种在了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也种在了人民的心田,生根发芽。 丰碑之下,已是桃李芬芳。袁老在醉心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同时,带领着一代代年轻的科学家探寻科研新路,打造种业高地,扛起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 湖南农业大学邓化冰教授是袁隆平院士培养的博士后,作为袁老的高徒,她也是袁老杂交水稻研究的亲历者。 邓化冰,女,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校九三学社社员邓化冰博士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S选育及种子生产新技术”项目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粮安天下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邓化冰博士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开场:粮食是国家安全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邓博士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也谈到了国外公司对粮食的垄断,袁隆平曾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共和国勋章”颁奖词称,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普杂交水稻 科普知识往往是深奥乏味的,邓博士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课,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她用袁爷爷发现杂交水稻的例子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袁老和杂交水稻结缘是在一九六一年的一个夏天,当时在田间工作的他发现了一株又胖、又长的稻穗。看到这个稻穗时,袁隆平的双手都不自觉地颤抖了起来,他想如果能把这株稻穗培育下去,全国人吃饱饭都不是梦啊。于是当下就把这颗稻穗收藏了起来,并且起了一个特别文艺的名字,鹤立鸡群。到了第二年,袁隆平迫不及待把鹤立鸡群种到地里,可是,鹤立鸡群的子女长大后,却让大家失望了,那就是这群子女们个个都是歪瓜裂枣、高矮、胖瘦、参差不齐,这可把袁老气坏了。 但很快他又冷静了下来,袁隆平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把看过的遗传学理论复盘了一遍,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株水稻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此时袁隆平灵光乍现,他想,既然大自然能孕育出鹤立鸡群,那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机遇去培育人工的杂交水稻呢?也正是这个想法从此改变了粮食增产的历史。 同学们好奇地听着讲课,袁爷爷探索生物世界的镜头在他们的脑海中一个个浮现,真是太形象了。邓博士讲到杂交水稻培育更是用了“水稻爸爸”“水稻妈妈”“水稻宝宝”这样儿童化语言解释生物遗传基因的奥秘。 如果要改良水稻的品种,那就得找一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通俗点说就是得找到那种雄性不行,但雌性很健康的水稻。当然这种水稻也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水稻妈妈。只要能找到水稻妈妈,再给她找一个强壮的水稻爸爸,那产生的水稻宝宝自然也都会很强壮。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复杂的原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 年,袁隆平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培育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 “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遇到瓶颈,为加快研究进程,袁隆平带领学生组成科研小组,每年秋冬利用南方温光资源,到云南、海南等地进行水稻材料繁殖。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到年,三系杂交稻在全国推广万亩,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从年至今,第三代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屡屡刷新世界纪录。 同学们为杂交水稻研究中遇到巨大挫折感到震惊,又为袁老团队坚持不懈最终取得硕果连连称赞。 年11月2日,在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袁隆平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晚稻测得平均亩产为.7公斤,加上当年7月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06公斤,两者相加,成功突破“亩产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相比杂交水稻培育前的亩产多公斤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邓博士引导大家思考——现在亩产这么高,那还要继续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吗?同学们一下子陷入了沉思,有的说不需要了,有的说希望再往上增产……邓博士告诉大家,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会朝着更优的品质发展,而她目前正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学们都投来了期待的目光,盼着邓博士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 忆恩师 作为袁隆平院士博士后,邓化冰教授深情地回忆:袁老师是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和老师,他一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致力于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吃饭问题的情怀和对事业的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记得年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南繁基地做论文试验时,每天都能在试验基地见到袁老师,他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位老师和学生的研究进展,听到有新的突破,很远就能听到袁老师爽朗的笑声。看到我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他也会很耐心地给予指导,很顾及年轻人的感受,不会让我们难堪,因此那段时间能在田间接受袁老师的实地指导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 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一名水稻科研工作者,将继承和发扬袁老师的精神,潜心科研,为实现袁老师的梦想和我国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彩的博士课堂结束了,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戴迪祥副校长走上讲台,代表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为邓教授颁发“博士课堂”奖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致敬,掌声再一次响起。 欢歌——强国有我 当歌声“强国一代有我在,这种精神有未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响起,现场瞬间被点燃。小歌手叶子雍、张子璟、谢安芮、刘子木用清脆婉转的声音,带着全场的师生歌唱——《强国一代有我在》。在场的人们内心的爱国之情随着歌声泉涌,大家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用自己的歌喉发出时代最强音。
仰望星辰大海,俯瞰稻香绵绵。攀登科学高峰,铸就强国一代。 研学——“馆”中窥“稻” 穿越历史长河的稻香 走进水稻历史展厅,一个长方形玻璃柜中的展品特别引人注意。“大家身后就是距今约至年的炭化稻谷。”担当志愿者的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转身,凑到玻璃柜前细细观看。这是出土于良渚文明的发源地——浙江余杭莫角山的碳化稻谷。 “史前稻作,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的过程;先秦时代,从动物‘踏耕’到‘水耨’技术、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传统农业过渡;汉魏时期,农业技术广泛交流,水稻经济长足发展,交易繁忙、仓廪充盈;来到唐宋,曲辕犁等新式农具的出现,大规模圩田水利系统的建造,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进入现代,水稻在育种、栽培、生理遗传、品种改良等领域相继取得了重要成就和重大突破……”同学们在展厅里聆听一个个自然作物生长演进故事的同时,也能感悟到一部中华民族不懈开拓、垦殖、成长和进步的史诗。 讲解员说:“目前馆内有一万三千多件文物及藏品,包括城头山、八十档、澧县平原等地出土的稻作文物,陶器、石斧、石犁等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稻作器物……而博物馆的特色藏品——水稻活体植株标本,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科研方向。”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的发出啧啧称赞的声音,同学边听边记,生怕漏掉了这一重要的信息。 破译种子的生长密码 进入水稻科技展厅,仿佛置身“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小女孩的梦境,随着小女孩梦境的转换,游客和“米博士”一同踏上了一段奇异的旅程,探寻水稻神奇的一生。 同学们纷纷感叹:“从一粒种子变成沉甸甸的稻穗,从稻穗到稻谷,原来过程这么复杂。”“种子也会休眠,原来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为稻谷。” “大家知道吗?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田地灌水、翻耕、平整,使其均匀、松软。这里有一处整地互动游戏,大家可以选择两款整地机械模型车,参与操作耕地,耕地速度快、面积大的将获得优胜。”讲解员介绍,展厅里的这类互动小游戏特别受同学生们欢迎。 体验“杂交水稻之父”的追梦足迹 “我的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涂。我还会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到‘后’。”数十年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不断改良杂交水稻,一次又一次创造新的纪录。 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展厅的展陈中,有一封袁隆平院士从西南农大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的介绍信。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袁隆平开启了日后艰难而又辉煌的杂交水稻科研历程。 在展厅里,有一面展示种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的大型“种子墙”,还原了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中国杂交水稻从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发展到超级杂交稻的成就。“太震撼了!更加自豪于我们国家杂交水稻科研成就。”同学们感慨道。 结语——诗与远方,精神与力量 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袁隆平院士等科研工作者在杂交水稻培育这场充满艰辛的长征中不断求索,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接力解决数亿人的温饱问题,体现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这种奋斗精神、抗挫精神、爱国精神、济世精神、追梦精神,是留给“后世青少年”的五笔巨大财富,每一个湖湘儿女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 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这是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麓枫学子研学课程的宗旨,也是一代代中南人的初心与使命。传承湖湘文化,发扬麓枫精神,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的首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隆平水稻博物馆“邮票上的湖南”研学实践就是诠释学校五育融合教育思想的最生动的课程。 来源:麓枫少年邮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9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知识付费平台有哪些,知识付费利弊的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