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qwzj/
医院订阅哦!

一、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床期最容易大面积发生的病害,本平台再次将立枯病的防治方法分享给广大稻农朋友们……

一、表现症状: 

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黄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晚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所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二、发生原理: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三、预防措施:

防治立枯青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g/m。

3、提前预防。在水稻秧苗1.5-2叶期时,就要开始喷施预防立枯青枯病的药了。2叶期要及时叶面喷施诺普丰叶面肥来提苗。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28度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22-25度,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二、青枯病

一、表现症状: 

多发生于旱育秧水稻幼苗3叶期前后,病苗叶尖生理性不吐水,叶色灰绿、萎蔫,苗床成穴,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二、发生原理:

  苗床期间因水分管理不当通风不及时且持续低温后突然高温,昼夜温差变化大,易发生青枯病。因根尖被阻断导致水稻无法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所致。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苗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青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症状加重。

三、预防措施:

  防治青枯病要以防为主。

一、认真做好病情调查监测。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监测病害发生情况,密切   水稻苗床青枯病的发病率高于立枯病,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当前正值苗床管理和青枯病、立枯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照苗床管理标准,做好通风炼苗。特别是中小棚,揭棚过晚易发生青枯病,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水上床或异地寄秧。

三、恶苗病

浸种是有效防范恶苗病的办法之一,但今年有部分农民反映,自家的水稻种子浸种了,但为什么田间还是发生了恶苗病呢?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1 操作不规范,没有专用浸种的池子,浸种浓度随意,甚至有的农户在流动的溪流中浸种,或者连包装袋一起浸泡,导致种子与药液没有充分接触。效果自然很差。

上图为:大庆市肇源县地区苗床恶苗病发生严重

2

浸种时间不足,一般需要浸种至少4个小时以上,最好12个小时至24个小时。部分农户只浸种两三个小时以内甚至仅半个小时不到。

3

可能用了不合格的农药,比如药剂质量不达标,甚至是假药,或者把拌种剂误认为是浸种剂。

4

催芽环节发病较多。部分农户催芽时温度过高,特别是育机插秧时秧盘集中堆放,导致催芽阶段温度偏高,病菌易侵染;部分旱育秧田覆盖薄膜导致苗床温度较高,也利于病菌侵染和病情发展。

目前,有少数农户把恶苗病的发生归咎于种子里的米粒,俗称“米谷”,就是没有种壳的种子。这是对恶苗病的极大误解,没有壳的种子,只要米粒完整,胚芽不受伤害,就可以正常萌发,发育成正常健壮植株,与恶苗病毫无关系。杂交种子本身具有颖壳闭合不紧的生理特点,加之在脱粒过程中的机械作用,致使颖壳脱落,形成“米谷”。一般杂交种子中多少都有一些“米谷’存在,但不属于种子质量问题,更与恶苗病无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xw/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