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主推技术水稻篇完整技术
讲解专家: 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乐丽红 水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 01 技术要点: 1.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是:(1)选用良种,保证用种量。选用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质良种。每亩大田用种量杂交早稻为1.75-2公斤,中稻为1.5-1.75公斤,晚稻为1.8-2.0公斤,常规早稻为4-4.5公斤、中稻为3.0-3.5公斤、晚稻为3.5-4公斤。用种量根据千粒重大小相应调整。(2)适时播种。早稻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初日,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中稻根据品种生育期及特性、秧龄弹性和前茬作物成熟期,选择适宜时期播种;晚稻根据安全抽穗期、早稻收获期和秧龄弹性,适时播种。(3)稀播匀播。湿润育秧按秧田:本田=1:10备足秧田,抛秧每亩本田用孔秧盘,早、晚稻65-75片,中稻60-70片,晚稻机插育秧按照秧田:大田=1:80备足秧田,每亩用58×23.5×0.2的硬盘35-38张。(4)秧田施肥。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施三元复合肥20-25公斤作基肥,2叶1心期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2-3公斤作“断奶肥”,移栽前3-4天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作“送嫁肥”。秧盘育秧配制了营养土的,看苗施用“送嫁肥”。(5)秧田水分管理。湿润育秧条件下,播种后至1叶1心期保持沟里有水,水不上秧板。1叶1心后秧板才上水。第2叶到第3叶期,采取湿润和浅灌相结合。3叶期后保持浅水层,不能淹没心叶。抛秧和机插秧,只要不是太干旱了,一般保持田间无水。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一是适时移栽。湿润育秧或抛秧,早稻秧龄25-28天,中、晚稻秧龄20-25天。机插秧适宜移栽叶龄为3-4叶,早稻秧龄20-22天,晚稻秧龄15-18天。二是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早、晚稻栽插规格20×16.5厘米或23.3×13.3厘米,或抛秧孔65-75片,每亩栽插或抛植2.2-2.5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基本苗常规稻每穴4-5粒谷苗;中稻栽插规格23.3×16.7厘米或抛秧孔60-70片,每亩栽插或抛植1.8-2.0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规稻每穴3-4粒谷苗。机插秧选择7寸机,早稻机插规格为25×13厘米,中、晚稻为25×14厘米,取最大档取秧量。 3.确定总施肥量。(1)确定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区域目标产量根据种植地点多年的水稻产量水平确定,一般在前3年区域平均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增加15%-20%。地力产量是在不施用氮肥条件下收割的稻谷产量,一般早稻或晚稻为-公斤/亩;单季稻为-公斤/亩。(2)确定总施氮量。总施氮量根据目标产量和无氮区地力产量确定,以纯氮计。以地力产量为基础,每增产公斤稻谷需增施氮肥5公斤左右,磷肥2-3公斤,钾肥4-5公斤,氮磷钾适宜比例为N:P2O5:K2O=1:0.3-0.5:0.8-1。 4.确定不同时期施肥量及比例。(1)氮肥施用时期及比例。氮肥施用按照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20%左右、穗粒肥占20%-30%,确定移栽稻各阶段的施氮量,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叶色适当调整。分蘖肥于抛栽后9-13天施用。穗肥应遵循看天、看田、看苗施用,对穗后遇上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穗肥宜少施或不施;对茎杆纤细,抗倒性差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全田边行主茎5%剑叶抽出(孕穗6期-7期)施用(全田70%主茎处孕穗4期-5期,全田80%分蘖孕穗2期-3期,基部节间和主茎剑叶基本定型),,较常规施肥迟后8d施用,促成分蘖成穗率,穗大粒饱;抗倒性强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平均孕穗2期-3期施用,较常规施肥迟后3d施用。(2)磷、钾肥施用时期及比例。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的一半作基肥,另一半作穗肥施用。 5.水分管理。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返青、早分蘖,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80-90%时开始晒田,但不要重晒。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 6.预防病虫草害,用药适时统一。一是病虫害防控。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移栽前3-4天喷施送嫁药。大田期要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移栽后35-45天防治纹枯病一次。破口抽穗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二是草害防除。机插田,插秧前,在稻田腐沤期间撒施除草剂(35%苄·丁可湿性粉剂g)芽前封闭除草,机插后9-13天排水,结合稻蓟马、二化螟防治,加苗后除草剂12.5%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复配剂毫升兑水15公斤一并喷雾,次日适度灌深水,达到虫草防除、促蘖控蘖效果。或抛插秧后9-13天排水喷药(稻蓟马、二化螟和苗后除草剂),次日适度灌深水,以稻田高处不现泥、低处不淹心叶为度,结合追施蘖肥,每亩撒施苄·乙或苄·丁(按说明剂量使用)控制杂草复活、抑制无效分蘖萌芽,提高成穗率。 适宜区域: 适宜基础地力好、施肥水平较高的水稻种植区,特别是用种量充足的高产创建示范区;保肥保水能力差的土壤,或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数达不到要求的不能机械应用“三控”技术。 注意事项: 1.保证栽插密度。保障密度是“三控”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技术要求,合理用种量,栽足基本苗。 2.严格把握施肥时期。早稻移栽后13天左右,中、晚稻移栽后11-14天施用分蘖肥,起到保蘖作用。穗肥在穗分化2期施用。如果土壤肥力足,基础好的地区,穗分化期叶色偏深、群体偏大的田块,要推迟穗肥施用(待群体落色后施用),并减少施用量。 3.防止额外补肥。采用“三控”施用技术,水稻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偏少,叶色较淡,属正常现象。请按规定进行操作,勿着急,也不要额外追施肥料。 4.无需重度晒田。应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无效分蘖减少,分蘖期保持湿润灌溉即可,宜多次轻晒田,不宜重晒田。后期防止断水过早,保证谷粒充实饱满。 籼粳杂交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02 技术要点: 1.科学选择良田良种。种植籼粳杂交稻对粮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水平要求较高,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耕性良好、地力较高的田块进行。预估不施氮肥条件下,中稻亩产-公斤,晚稻亩产-公斤,肥力偏差田块亩施商品有机肥-公斤,实现籼粳杂交稻亩产公斤以上。在选好良田的基础上,科学选用良种是籼粳杂交稻高产高效的关键。宜选择广适质优、高产抗性强的主导品种,如甬优、甬优、甬优9号等。 2.严把浸种消毒关口。播种前选择晴天均匀摊薄晾晒1-2天,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晒种时切忌在水泥场暴晒,以免种子高温灼伤。晒种后先用清水选种,间歇浸种24小时,然后用咪酰胺等药剂间歇浸种消毒12小时以上,防止种传病害。浸种时注意浸露结合,既保证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又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籼粳杂交稻浸种有别于籼稻,宜保障间歇浸种36小时以上。浸种后置于透气性良好的器具中适温催芽至破胸露白待播。 3.备好秧床适期播种。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作秧田。整墒前施足底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普钙20-25公斤或三元复合肥(15-15-15)25-30公斤。秧田做到墒平沟直,墒宽1.5米,沟宽0.3米,沟深0.15米。籼粳杂交稻播种期安排要充分考虑前作收获时间、秧龄弹性(弹性小、要求短秧龄)、播始期(相比同生育期的杂交籼稻偏短)、抽穗期常年光温资源(要求晴天多、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等因素。全省一季中粳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将抽穗扬花期控制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初。双季晚粳适宜播种期为6月下旬至6月底,最迟不超过7月初,将抽穗扬花期控制在9月中旬。 4.培育叶蘖同伸壮秧。采用湿润育秧或塑盘旱育方式培育叶蘖同伸壮秧。湿润育秧一季中粳亩用种量0.75-1.0公斤,按秧本比1:10-15安排秧田面积,双季晚粳亩用种量1.5-1.75公斤,按秧本比1:10安排秧田面积,秧龄22天以内。塑盘抛秧播种量按每孔平均2-3粒种子,秧龄20天左右。如,选用孔塑盘,一季中粳需秧盘55盘左右,双季晚粳需秧盘90片左右,每盘约播种20-25克干种子。选用孔塑盘,一季中粳需45盘左右,双季晚粳需秧盘70片左右,每盘约播25-30克干种子;机插秧大田一季中粳亩播20盘左右,每亩75-80克,双季晚粳亩播35-38盘,每盘60-70克,秧龄不宜超过20天,以18天左右为宜。视种子千粒重大小可作适当调整,尽量通过稀播匀播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 5.保障移(抛)栽合理基本苗。合理基本苗是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挖掘籼粳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一季中粳移栽田亩栽1.2-1.3万蔸,每蔸2粒谷苗,移栽规格26.6×20.0厘米或30×16.7厘米;抛秧田亩抛栽1.3-1.5万蔸基本苗2.5-3.0万;机插秧尽量选用9寸机,栽插规格以30×12为宜,选取大档取秧量。双季晚粳移栽田亩栽1.6-1.8万蔸,每蔸2粒谷苗,移栽规格26.6×13.3厘米或23.3×16.7厘米;抛秧田亩抛栽1.8-2.0万蔸,基本苗3.5-4万;机插秧尽量选用窄行7寸机,栽插规格以25×14厘米为宜,若采用传统9寸机,栽插规格以30×12厘米为宜,并适当调大取秧量,确保足够的基本苗。 6.合理大田肥料运筹。中等肥力田块,一季中粳亩产-公斤,亩施纯氮16-20公斤,双季晚粳亩产-公斤,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钾肥用量按高产栽培N:P2O5:K2O=1:0.3-0.5:0.8-1折纯量确定。氮肥运筹按照基、蘖、穗肥比4:2:4或4:3:3比例进行,基肥于移(抛)栽前随耕耙田时施用,分蘖肥于移(抛)栽后7天左右施用,穗肥一季中粳于剑叶露尖或剑叶全展时施用,双季晚粳于倒3叶或倒2叶抽出时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可分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各占50%。总量确定前提下,如使用复合肥或商品有机肥,N、P、K按实际用肥量折纯计算。 7.科学管水强根促蘖。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移(抛)栽期浅水插秧,栽后3-5天排水露田促根系生长。分蘖期以薄露灌溉为主,不宜深水灌溉,并多次露田促蘖促根。当田间苗数一季中粳达到计划穗数的80%、晚粳90%左右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期至抽穗期建立浅水层,确保“有水抽穗扬花”;相比籼稻,籼粳杂交稻灌浆结实期长,抽穗后需多灌一次水,全期分多次浅水灌溉,提倡后水不见前水,保持田间湿润,实行“干干湿湿壮籽”,后期切勿断水过早,确保穗基部籽粒充分完熟。 8.综合防治病虫害。秧田期重点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等,栽插前打好“送嫁药”。本田前期主防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中后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穗颈瘟等。因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着粒密,始齐穗时间较长,尤其要重视稻曲病防治,重点把握抽穗破口前7-10天或10-12天(判断指标:主茎剑叶和倒二叶叶枕平齐时)及破口抽穗期两次关口,选用氟环唑、苯甲·丙环唑、戊唑醇、肟菌脂·戊唑醇、噻呋酰胺等药剂,用足水量科学防治,确保防效。 9.科学除草、安全用药。籼粳杂交稻对除草剂施用较籼稻敏感,在不同生长期要科学选用适宜药剂防治杂草。秧田播种前可选用40%苄嘧?丙草胺除草,秧苗3叶1心期用15%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复配剂秧面喷施除草;大田抛栽后5-7天,选用37.5%苄嘧?丁草胺可湿性粉剂结合分蘖肥施用撒施;分蘖末期及孕穗期慎重选择药剂除草,可选用2.5%五氟磺草胺或10%氰氟草酯兑水喷雾。 10.适当迟收减少损失。根据籼粳杂交稻分段结实的特性,其抽穗至成熟期较籼稻长,一季中粳齐穗至收获期需50-60天,双季晚粳需45-50天,建议每穗饱谷95%以上谷粒黄熟时进行收割,切忌断水和收获过早,以免影响结实率、千粒重和稻米品质。 适宜区域: 适宜基础地力好、水利设施完善田块,重点在环鄱阳湖、赣抚平原及吉泰盆地地区示范推广。丘陵山区、田间湿度大或土壤瘠薄地区不宜种植。 注意事项: 1.培育短秧龄壮秧。播种前用咪酰胺浸种,稀播壮秧,小苗移抛栽,秧龄控制20-25天以内;籼粳杂交稻对旱育保姆拌种、烯效唑浸种、多效唑控苗、除草剂等比籼稻敏感,用量、浓度要调减至1/2以下。喷施除草剂时水面切勿浸过心叶。 2.浅水返青分蘖。晚稻移栽期气温高,移栽插后及时露田、浅水分蘖促根,防止淹灌造成籼粳杂交稻根系受损、分蘖受阻。 3.防好稻曲病和纹枯病。重点是把好抽穗前两次防治关口,同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9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稻立枯病发生预报及防治建议
- 下一篇文章: 津南区北闸口镇前进村开展ldqu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