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唐朝时,有一年瘟疫在长江流域肆虐,夺去了很多老百姓的生命。尽管当地的医生医术精湛,可是却没有人想到击退瘟疫的良策。县太爷无奈之下,只好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仙的帮助。可能是县太爷的诚心感动了神仙,于是赐给他一株叫地皇的根状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萝卜,颜色微黄,口味发苦。后来,县太爷用这种药治好了当地百姓所患的疾病,瘟疫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控制。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中医认为,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甘寒质润,苦以泄热,为滋阴清热凉血之要药。阴亏则火旺,血热则妄行,本品滋阴凉血,血凉则静,所以又有凉血止血的功效。故适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便秘尿赤;阴亏血虚,心烦内热、骨蒸、消渴;以及阴虚血热之吐衄下血、发斑发疹等症。生地、犀角皆为凉血清热之品,常同用于血分实热证。但犀角以解毒为优,生地则以滋阴为胜,故血热毒盛者宜用犀角,而阴血不足者宜用生地黄。生地黄滋阴补肾,可用于阴虚有热而产生的骨蒸痨热、干咳、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手足心热、盗汗等症。常与地骨皮、炙鳌甲、丹皮、秦艽、知母、白薇、元参、天冬等同用。另外,温热病后期,因热邪伤耗津液而致的口渴、食欲不振、下午烦热、暮热早凉等症,也可用本品与麦冬、玉竹、沙参、梨汁、冰糖、藕汁、生麦芽、炒谷芽、香稻芽等同用,可以养阴生津,清热益胃(如益胃汤等)。对于阴虚不能胜热,而致消渴(口渴思冷饮,饮不解渴,人渐瘦弱,小便频多,易饿等),常以生地黄与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五味子、天花粉等同用。生地黄有强心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为明显。另外生地还有利尿的作用,其利尿机制与强心和扩张肾血管有关,其有效成分为梓醇苷及其衍生物。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边有一个方子,叫炙甘草汤,主药就是生地黄。主治“心动悸、脉结代”。“心动悸、脉结代”就是指心脏跳得不均匀,或者是跳得快但偷停,或者跳得慢但偷停,类似于我们说的心脏早搏。炙甘草汤还适用于其它一些心律失常或者因为劳累导致心血耗伤过多的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