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界品55

思考题

1.识起以根、境二为缘,云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2.识所了别是色等六境,云何不名色等识,而名眼识等?

丁五 眼等得依名

从此第五,眼等得依名。论云:何缘识起,俱托二缘,得所依名,在根非境?以根境为二缘。颂曰:

随根变识异 故眼等名依

释曰:随根变者,识随根变,根若转变,识亦异故。谓根若益,其识即明;根若有损,识便昧故。非境有变,令识有异。以识随根,不随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余。言眼等者,眼等六界也。

识生的时候要有根、境,为什么根名所依,而境不名所依?比如说,眼根对色境生眼识,为什么眼根名所依,色境不名所依?因为眼根变,眼识也受影响;色变,眼识不受影响。

「释曰:随根变者,识随根变,根若转变,识亦异故」,根怎么变呢?「谓根若益,其识即明;根若有损,识便昧故」,眼根假使养得好好的,饭也吃饱饱的,那么就有力,所发的眼识看东西就很清楚。假使没有睡好,或者没有吃饱,看东西就模模糊糊,不清楚。所以说根和识的关系密切,根好识也明,根有损失,识也昧劣。所以,根有转变,识也有转变。「非境有变,令识有异」,境变了,识不会改变。假使你在看一堆东西,把它烧掉了,眼识还是好的,没有受影响,所以境跟识的关系不大。

「以识随根,不随境故」,因为识随根转变,不随境变。「依名唯在眼等非余」,所以识依眼等六根,不依色等六境,「非余」。「言眼等者,眼等六界也」,「眼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界。

因为根转变,识也要转变,而境转变,识不受影响,所以根得所依名,境不叫所依。

丁六 识随根受称

从此第六,识随根受称者,论云:何缘色等,正是所识,而名眼识乃至意识,不名色识乃至法识?颂曰:

彼及不共因 故随根说识

「从此第六,识随根受称者,论云:何缘色等,正是所识,而名眼识乃至意识」,识所了别的是色乃至法,「不名色识乃至法识」,但识却不叫色识乃至法识,而叫眼识乃至意识,什么原因?前面说识依眼等六根,因为识跟根的关系密切;这里是给识安名。

「颂曰:彼及不共因,故随根说识」,「彼」指根变识变,境变识不变,所以识随根安名字。还有「不共因」,眼根生眼识,这个眼根只能生你自己的眼识,而境不但是生你自己的眼识,也可以生其他人的眼识。所以说,生你自己眼识的不共的因,是眼根。色境不但能生你的眼识,也能生其他人的眼识,所以是共因。由这两个原因,所以识不随境安名,要随根安名。「随根说识」,眼根看东西,叫眼识,不叫色识;耳根听声音,叫耳识,不叫声识。

释曰:彼者,彼前所说,眼等名依也。及不共因者,眼等五根,与眼等识,为不共因。谓眼唯与自身眼识,为所依性,名不共因。若色便通自他眼识,及通自他意识所取,是共因也。如眼既尔,乃至身触应知亦然。眼等五根,由上二义:一者所依胜,二者不共因。故识得名,随根非境。

「释曰:彼者,彼前所说,眼等名依也」,前面辨哪个是识的所依,在根不在境,这是一个原因,所以要随眼根安眼识。

「及不共因」,「眼等五根,与眼等识,为不共因。谓眼唯与自身眼识,为所依性,名不共因」,你的眼根,只能唯一生你的眼识,不能生人家的眼识,这是不共的。而色「便通自他眼识」,色境可以生你的眼识,也可以生他的眼识,是共因。

「及通自他意识所取」,不但是别人的眼识,自他的意识也可以取色境。这个色境,对自他来说,不但眼识可以缘,还有意识也能了别,所以可以成为其他识的共因。一个色境,无量人的眼可以看,无量的意识可以去了别,「是共因也」,不是不共因。既然识的所依是眼根,识的不共因又是眼根,它们关系密切,那么识就以根的名字来安,不以境的名字安。

「如眼既尔,乃至身触应知亦然」,眼跟识的情况如此,乃至身跟触境,同样如此,识的名字安耳、鼻、舌、身识。「眼等五根,由上二义」,由前面说过的两个理由,一个是所依胜,一个是不共因,所以识的名字要随着根安,不随着境安。

然依论文,唯依五根明不共因,五境明共因。不就意、法明者,谓意能生五识,非是不共因也;法唯意识缘,却名不共因也。虽意非不共因,而是意识所依性故,故随所依,名为意识;法虽是不共因,非所依故,不名法识。

「然依论文,唯依五根明不共因,五境明共因。不就意法明者」,《俱舍论》里边,说不共因、共因的时候,单说前五根和前五境。意根和法境没有说,因为情况不同。

「谓意能生五识,非是不共因也」,意——意根,不但能生意识,还能够生眼等五识,因为意根是无间灭意,六个识都要靠无间灭意生起来。所以意根不是不共因。

「法唯意识缘」,法境只有意识能缘,前五识不能缘。所以法境反而成了不共因,跟前面的色等五境恰恰相反。

「虽意非不共因,而是意识所依性故,故随所依,名为意识」,意根虽然不是不共因,但是从意识的所依来说,却是意根。所以说「随所依名为意识」,随它的所依——意根,来安立名字,叫意识,不叫法识。法虽然是不共因,「非所依故,不名法识」,不是识所依的,识依的毕竟还是意根,所依的根密切,所缘的境疏远,所以还是叫意识,这里是强调第一个原因「所依胜」。

今此五根,由所依胜及不共因,境无此义,是故五识从根受称。喻如鼓声及麦芽等。鼓声因手及鼓,但名鼓声,不名手声者,鼓有二义:一所依胜,声依鼓变故。二不共因,但生鼓声故。手阙二义,不名手声。鼓喻根也,声喻识也,手喻境也,况法可知。但名麦芽,不名水等芽者,麦有二义,准鼓说之。

「今此五根,由所依胜及不共因,境无此义,是故五识从根受称」,这五个根因为有「所依胜」「不共因」两个原因;而所缘的色等五境没有这两个意思,所以「五识从根受称」。「喻如鼓声及麦芽等」,下边打两个比喻:一个是鼓的声音,一个是麦的芽。

「鼓声因手及鼓,但名鼓声,不名手声者,鼓有二义:一所依胜,声依鼓变故。二不共因,但生鼓声故」,比如鼓发声的时候,一个是手打,缘是手;一个是鼓本身。为什么不叫手声,叫鼓声?因为鼓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所依胜,声音是鼓上来的。另一个不共因,鼓是不共因,只能生这个声音,而手不但能打鼓,也能打其他的东西,手是共因。所以这里说,鼓是不共因,也是声音所依的,所依胜。比喻以前五根安立识的名字。「手阙二义,不名手声」,手既不是所依,这个声音不是依手发的;也不是不共因,所以不叫手声。「鼓喻根也,声喻识也,手喻境也」,这是一个比喻。「况法可知」,它跟法比起来,你自己可以知道。

「但名麦芽,不名水等芽者,麦有二义,准鼓说之」,麦要生芽的时候,不但要麦种子,还要水、土、阳光。为什么不叫水芽、土芽、阳光芽,而叫麦芽?同样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所依胜,这个芽亲所依的是麦的种子,水、太阳不过是一个缘。另一个麦种子是不共因,麦种子只能生麦芽,而水、土、阳光却是共因,能生稻芽等等。因为这两个原因,就叫麦芽,不叫水芽、土芽。

▍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自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由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