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分享了水稻上山高产,每亩收稻7斤
水稻上山的“高产”不符预期 四川某网友近日在网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展示了他家种植的旱稻的收成情况。然而,结果让人难以置信——四亩地的旱稻仅收获了0斤左右的稻谷。这与专家推广水稻上山时所宣传的每亩产量六七百公斤的情况相去甚远。据该网友所说,他的父亲是通过新闻得知旱地可以种植水稻后才决定尝试种植的。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当地遭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尽管经过努力的灌溉,稻苗的生长并不良好。这在早期阶段也许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的影响,根据估计,收获几百斤稻谷应该是没问题的。但稻谷的产量之低关键原因在于,这些水稻的成熟时间并不统一。有些已经成熟变黄,有些还是青色,甚至还有一些刚刚开花的。这种情况对稻谷产量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中国的人们都知道,早收会导致还未成熟的稻谷是空壳,而迟收则会导致之前成熟的稻谷自行脱落。也就是说,无论何时收割,都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因此,才会导致四亩地仅收获0斤稻谷。对于转化成大米,一般精米率在70%左右,所以最终只能打出20多斤的米。损失是相当严重的!这也引发了网友对水稻上山项目合理性的质疑,甚至有人称之为一个“骗局”! 水稻上山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理论差距水稻上山的种植模式源于对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改进与创新。传统的水稻种植主要依赖于田间灌溉,需要大量的耕地和水源。而水稻上山则利用较为丰富的山区水源资源,通过利用山地高差和坡地耕作等技术手段,使水稻在高海拔地区也能顺利生长和产量增加。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减少农田的面积占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水稻上山在理论上被认为是一种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然而,实际操作中水稻上山的高产效果却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在种植耕作方面,水稻上山需要采用特定耕作方法和技术,包括有效利用泥土、合理施肥、灌溉管理等。然而,由于农民对这种耕作方法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以及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实际操作与理论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水稻上山对土壤和水源的要求较高,必须选择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水稻品种,并保证灌溉水的供应。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的不足,很多地方的农民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导致产量无法达到预期。最后,水稻上山的种植过程需要面对气候和环境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往往受到天气、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制约,这对于水稻上山来说尤为明显。 农业发展需要科学与实践相结合水稻上山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否认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机遇。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追求高产,而忽视了实际的限制和不确定性。农业发展需要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科学指导下以及加强对相关技术和知识的研究与推广,才能使水稻上山成为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总结:水稻上山作为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与理论模型之间存在差距,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水稻上山的高产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实施水稻上山项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并借助科学的手段解决技术和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水稻上山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tx/10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打开天府粮仓走进平均亩产逾700公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