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胜行欣悦行?为利众生愿成佛=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

這就是說,不單是知道就算數了,還要好好地修,使他的功德圓滿,這才好。所以說,大乘的人呢,依菩提心,假使這個心,僅僅是知道或了解而已,菩提心是怎麼回事,知道了。那麼你這個大乘也僅僅是了解而已,就是說一句空話了。“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假使你這個菩提心,它的功德,它的行相,都能夠圓滿。那麼你這個大乘,也就是圓滿的大乘了。真淨的清淨的大乘,就是真正的功德有了。“故當勤學”,不能單是了知而已,要好好地學了,好好地修了。

在《略論釋》(注一)裏邊,他說菩提心,性相以《現觀莊嚴論》來說,有三層:一層是解義菩提心,最初的,是把它了解了;第二個,是造作的菩提心,還沒有任運地生起來,相似的,造作出來的;第三種,真正的菩提心。要生起真正菩提心,要通過前面兩個。單是前面一個兩個,是不夠的,要達到真正菩提心生起來,這才圓滿了。你說前面不要,了解的不要,那你也不行,怎麼生起來呢?先要了解,然後造作的,照它去做,裝模作樣地去做。最後,成了真正的菩提心也生起了。這個一步一步地,都要圓滿,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要好好地修學了,單是了解是不夠的。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這裏就是說菩提心的重要,一切佛法的種子是菩提心。那就是說,要成佛沒有菩提心是不行的。哪怕你空性證得再深,離開菩提心,還不能成佛。

當獲定解,故更釋之。

“當獲定解”,這個道理一定要肯定,得到勝解,不搖動的解。“故更釋之”,這個很重要,所以宗大師再把它解釋一下。他打比喻。

我們說種子,從世間的種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爲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爲彼芽因,故是共因。

子來說,假使種稻,稻種子種下去了,還要水土、溫暖,還要加肥料,這些合起來,能夠把稻的芽生起來,稻芽的因。假使是個麥的種子、豆的種子,跟前面的水土、肥料、太陽的暖合起來,就是麥的芽的因,或者豆芽的因。所以這個水土也好,肥料也好,陽光也好,這是共因,並不是它的特别的因。你碰到稻它就長稻芽,碰到豆它就長豆芽,碰到麥子就長麥芽。而要長稻芽的,必定是稻的種子。所以說。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爲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

不共的因就是那個種子。麥的種子,不管你什麼因緣,它不會長稻的,也不會長出豆子來的。所以說要長麥的話,非要麥的種子不可,其它的水土、肥料、陽光那是共因,不共因就是麥的種子。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

你有麥的種子的話,那些水土、肥料、陽光合起來,長了麥的芽。如果離開麥的種子的話,不會有麥的芽出來。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這是一個譬喻。“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我們要長佛的芽,就是成佛了,開始要佛的芽長出來。佛是一個從種子裏長芽的話,要什麼芽呢?一定要菩提心這個種子,菩提心的種子,才能長出成佛的芽。沒有菩提心,你長出來的不會是成佛的芽,不會結成成佛的果的。這個是不共因,就是成佛的不共因,一定要菩提心的。

注一:《略論釋》(六一六頁):“具菩提心之性相,《現觀莊嚴論》有偈云:‘初、解義菩提,二、造作菩提,三、真實菩提。’須具此三者,乃爲完全菩提心。”

往期精彩回顾:

听到三有的、哪怕天上的快乐都要发呕,你的出离心才行了——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生起大悲心,不忍众生受苦,这是菩萨安住三有的原因——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如果自己的苦都认不清楚也不想出离,悲心是假的,要成佛度众生也是空话——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仙道大王观修十二因缘图证果——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用十二支来思惟的流转生死的现象,是最殊胜的厌离的方便——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假使福薄,入胎的時候,听到的声音是乱七八糟吵吵闹闹的声音——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中有投生的一刹那,生有,生有怎么投生的——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修行人要学法相,不学,烦恼认识不到怎么断烦恼?——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有了业沒有烦恼不生芽,苦不会生的——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能夠真正地认识到行苦的话,那你出三界沒有问题了——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共中士道()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