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冠肺炎有效的

中医方剂

脾胃病研究所

中药方剂

-WEARETOGETHER-

阳光终将驱散阴霾

-WEARETOGETHER-

FighttheVirus

#导语#

在此次新冠肺炎流行之初,各地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医院的相关科室的中医师以及当地的知名中医根据各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生活习俗及疾病特点制定出了相关的预防新冠肺炎的方剂。目前我们和新冠肺炎病毒的斗争仍处于拉锯战,健康的人群服用相关对证的预防方药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今天也介绍几种临床运用广泛的预防方药。

湖北省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案

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举行例行发布会,《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发布,其中公布新冠病毒的中医预防方案如下

FighttheVirus

#肺炎一号方#

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黄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

方中生黄芪益卫固表,金银花、桑叶、芦根清热利咽生津止渴,苍术、陈皮和胃化湿。上六味重在固护上焦肺卫,兼顾脾胃,不忘驱邪。适于平时脾胃偏弱、易于腹泻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FighttheVirus

#肺炎二号方#

生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贯众6g,金银花10g,佩兰10g,陈皮6g(煎服,每日一付,分二次,7-10天)。

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

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贯众:清热解毒,驱虫止血。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佩兰:化湿,解暑。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方中生黄芪、炒白术、防风实为益卫固表之代表方玉屏风散之方药;金银花、贯众清热解毒、抗病毒;佩兰、陈皮化湿驱邪。诸药共凑益卫固表,清热祛湿之功。

适于平时气虚、易于感冒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河南省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案

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出炉,分预防参考方药和生活调节两个部分。

FighttheVirus

#成人中药预防处方#

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

紫草10克、赤小豆30克、绿豆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无不适可继续服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孕妇慎用。

芦苇根30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黄芪10克

用法:煎或泡水代茶饮,不拘时,少量频饮。

注意事项:老人、儿童皆可服用,孕妇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流行期间特殊人群的预防

藿香3克、陈皮3克、桑叶3克、芦根2克、桔梗3克、甘草2克

适用于平素脾胃不和,或近期有腹胀,不思饮食,苔白腻等湿气偏盛者。

用法:一日一剂,加水煮沸后代茶饮。幼儿减半,孕妇慎用。

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前胡10克、藿香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甘草3克

适用于平素易感冒,畏寒怕冷人群。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孕妇慎用。

麦冬5粒、白菊花2朵、射干2克、桑叶2克、青果2克、贯众2克

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尤其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用法:以上6味药代茶饮。孕妇慎用。

生黄芪9克、射干5克、北沙参9克、金银花9克、苍术9克、藿香6克、贯众5克

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患者的预防。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孕妇慎用。

FighttheVirus

#儿童中药预防处方#

适用于流行期间正常体质儿童的预防

生石膏10克、绿豆12克、蒲公英6克、竹叶6克芦根3克、贯众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1岁以下,每日半副;1-16岁,每日1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流行期间特殊体质儿童的预防

太子参10克、生黄芪10克、防风6克、炒白术10克、枇杷叶3克、贯众5克、大枣6克、炙甘草3克

适用于气虚体质:平素易感冒,动则汗出,肢体倦怠,怕冷,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1岁以下,每日半副;1-16岁,每日1副。

太子参10克、石斛6克、麦冬3克、金银花3克、贯众5克、大枣6克

适用于阴虚体质:平素易感冒,盗汗,口渴,心烦,便干,舌质红少苔。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1岁以下,每日半副;1-16岁,每日1副。

藿香6克、薏苡仁12克、苍术3克、厚朴3克、金银花3克、贯众5克

适用于痰湿体质:平素易感冒,体胖,面黄,乏力,口粘不渴,纳差,便溏,舌质红苔厚腻。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可连服6天。1岁以下,每日半副;1-16岁,每日1副。

广中医方:广州中医药大学预防方(新型冠状病毒)

FighttheVirus

#广中医方#

黄芪30g,金银花10g,芦根15g,连翘10g,麦冬15g,茯苓15g,白术15g,稻芽15g,菊花10g

黄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

白术:益气健脾,固表止汗、燥湿健脾。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该方比较平和,不易伤正,可作为预防外感疾病服用。方中黄芪益气充卫,以使正气充沛,卫表得固,拒邪侵入;茯苓、白术既可助黄芪益气,又可合稻芽健运脾胃、祛湿消食,从而顾护后天之本;银花、连翘、菊花清泄肺热,以防内外相引而招引外邪;麦冬、芦根滋养阴津,以防肺金易燥之虞。全方以扶助正气为主,清热祛湿为辅,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理念。

若体质偏寒湿,可去金银花、连翘、菊花,选加干姜、陈皮、紫苏叶、藿香等;若体质偏湿热,金银花、连翘、菊花减量加木棉花、龙脷叶等。

煎服法:此方加5碗水,水开后煎煮15分钟,熄火后再焗10分钟后温服。2~3人分量

北中医方:医院处方

FighttheVirus

#北中医方#

生芪10g,党参10g,北沙参10g,紫草10g,板蓝根15g,天花粉10g,苍术10g,连翘10g

生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中生芪、党参补气健脾、益卫固表;板蓝根、紫草、连翘清热解毒、凉血祛斑;苍术运脾化湿驱邪;北沙参、天花粉养阴清热以固护阴液,即叶天士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也。诸药共凑扶正驱邪而不伤正,适于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少谐宜。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连服7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姜良铎预防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高危人群

FighttheVirus

#姜良铎预防方#

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黄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

方中生黄芪益卫固表,金银花、桑叶、芦根清热利咽生津止渴,苍术、陈皮和胃化湿。上六味重在固护上焦肺卫,兼顾脾胃,不忘驱邪。适于平时脾胃偏弱、易于腹泻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钟南山院士团队预防凉茶处方

FighttheVirus

#预防凉茶方#

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医院。医院组成了中医科新冠防治组,经讨论,并结合《广州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结合岭南气候、水土、饮食、人文等特点,拟定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凉茶处方,经医院相关部门的配合由食堂煎制,定期为全院职工饮用。

预防凉茶处方:

柴胡10g,黄芪10g,薏米15g,苍术10g,麦冬15g,北沙参15g,生甘草10g,金银花15g,僵蚕10g,蝉衣5g,大黄5g,姜黄10g

以上药物10付,以水15L,煎取10L,每人每次饮ml,每周2-3次。如居家使用,以上药物1付,以水1.5L,煎取1L,3-4人分服,每周2-3次。

我科张继红主任积极给科室的医护以及部分求医的患者提供预防方药,此外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医患的体质情况在湖北省的预防方药的基础上加用了大青叶、芦根、苍术、板蓝根等药物,加强了清热解毒的功效。目前服用的群众都反映效果良好。

这不是真正的战争,却胜似战争。这是国家与疾病,是医者与时间的争夺。我们虽然无法成为挡在危难面前的城墙,但我们也有医者应尽的责任,我们为中医发声,呼吁中医人从自己做起,保护自身健康,提醒亲友预防,解决后顾之忧。大病当前,我们亦有责任!

最后希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能加强防护,保持身体健康,疾病虽然可怕,但你们的付出给予我们强大的安全感,你们是医学行业的楷模,也是国际和人民的英雄!

宜昌市张继红名医工作室

脾胃病研究所

宜昌市张继红名医工作室全体成员

撰稿:李浩然

审核:张继红张慧

图文编辑:曾维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xw/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