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进校园体验课程第二讲

种植水稻

RICE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最朴质无华的事业,劳动创造幸福。为了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5月19日,书院小学邀请了民俗文化学者瞿东燃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水稻种植的专题讲座。

//////

RICE

//////

水稻历来是我们书院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我们每天吃的大米饭来源就是水稻,水稻成熟以后结下的果实叫稻谷,稻谷放在碾米机中脱壳后,就成了大米。

从瞿老师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我们书院名字的来历就跟种植水稻有关。据历史记载,过去南汇县衙门在我们书院镇洋溢村建造了七路五开间的仓库,当时也称仓库为厂房。专门用来存放收缴税粮(稻谷等粮食),这些税粮收缴以后,作为教育经费,专门用于办学堂资助教育事业(过去人习惯将读书的地方称书院)。久而久之,老百姓将这个收税粮专门用于书院的地方简称为书院厂,后来作为地名沿用,书院镇的名称由此而来。

//////

RICE

书院地区一直是种植水稻的,那么过去我们书院的老百姓是怎样种植水稻的呢?以早稻为例,有以下步骤:

1.茬口安排

2.种植绿肥

3.收割、锄断绿肥后撒在田里

4.四周筑田岸,使之能蓄水。

5.排水车

6.车田,同时浸好稻谷的种子。

7.用耕牛耖田,然后人去拉渤,

将露出水面的泥块拉到水里,

让其泡酥。

8.壁岸,防漏水加固田岸。

9.耖二普,用耕牛再犁一遍田。

10.划田。用划盖平整土地。

11.游田目,将足迹小坑刮平。

12.撒谷种,把已发芽稻谷种子

均匀撒下去。

13.田间水浆管理,踏车灌水。

14.施肥、抜草、丫耥、除虫。

15.搁田,让水稻根部烂泥硬点

16.收割运输

17.脱粒扬

18.翻晒进仓

19.缴粮纳税

20.装在船上去轧米厂轧米

(碾)(椿米用摇臼)

RICE

//////

以上是解放前传统种植水稻的全过程,完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是完全没有机械化的。解放以后六、七十年代,逐渐开始有水稻移栽。总之,种植水稻过程长,劳动量大,而且过去水稻品种差,产量较低。一般每亩仅-市斤,好一点的-市斤,过去老百姓荒种薄收,老是吃不饱。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RICE

//////

解放以后,国家提出以粮为纲,现在农业科技发达,种植水稻方式创新,有育秧工厂,有机器插秧、有抛秧,有降解地膜播种,品种优良,产量大幅提高,水稻专家袁隆平科研成果,水稻可达亩产0斤。

RICE

//////

此次瞿老师的讲座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不仅深知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了劳动的价值。瞿老师最后叮嘱孩子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通过劳动来磨炼自己,争做书小好少年!

注:手绘图片摘取自《书院民俗记忆》一书中。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tx/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