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讲记》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作者简介:

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著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最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最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内容简介:

般若一直在集中谈佛的智慧和菩萨的智慧。大家慢慢会认识到,中观是要建立起见地。我希望大家慢慢能够培养起学习、了解中观的兴趣,因为学习中观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益的事,不仅是对学习佛教哲学的人,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对生意人、政治家,如果能了解中观的理论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部论著并不是专门给初学者学习的,而是说,从这本书开始学习中观,并且书中有关于中观的完整的教授。

入中论讲记36

听众癸:我想问一个问题,关于转世的。刚才说,转世就是这一生的最后一念接上下一生的第一念,一直这样延续下去。但是,刚出生的孩子,他的这个身体跟前一生的那个身体根本就不一样,那么,怎样能证明他跟另外一个不相关的身体有一个心识的相续存在呢?

回答:(听到堪布的回答后)我想要亲自跟他们俩辩论了,他们跟你们快成一个阵营的了。

他们的回答还是标准大乘式的。他们说,任何一个合和的现象都有三种特征:生、住、灭,只要是合和的现象,就一定会有促发它的因和缘。那么,第一刹那的念头是一个实体、是一个合和的事物,而促发它的因和缘就应该是前一个念头。这是标准的佛教答案。我并没有被说服。

好了,现在,堪布和你们是一伙的了,我要开始和你们辩论了,因为,你们都不辩论,卡在了这里。

听众子: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两位堪布。让我们回到开始,堪布说,不是神创造了世界,而是“业力”。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业力”是某种真实的存在?所以你们才说它“创造了”世界。

回答:他们会说,不,那不是真实存在的。

好,现在,我要说,我并不相信所谓的“转世轮回”。我认为这种所谓的“第一念、第二念”的逻辑并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这根本就没有必要。我认为,生命就像是一个磁带录音机,只要有足够的电、有各种零件在里面,那么,它就能发挥作用。而当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时,我们就会说这是一个不太好用的录音机。那这个录音机的功能,并不需要有一个所谓的“前世”。

我认为我们有一个身体、有大脑,而且我也相信佛教关于因缘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也要相信“转世轮回”。由于我的身体、大脑、血液、血管等等配合在一起的因缘,于是,当有气息流过我的喉咙时,就发出了声音,当我的嘴唇动起来,就“出口成章”,等等,这类的情况,只不过是各种“零件”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效果,仅此而已。对我的这个观点,有什么反驳的吗?

听众庚:我不是要反驳,是想补充说明。我刚才的意思是,前一念和后一念的概念是不了义的……

回答:请等一下,有一位堪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这个观点很好,你们应该听听。他说,事实上,我说的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录音机没有心识,但我们有心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我想让你们听这个,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很重要:我不相信“心识”。所谓的“心识”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一个概念。我们知道,当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过时,会产生出火。而当我们的某一种基因与某种分子结合时,就产生了“知道某事”、“有意识”等等这样的功能,除此之外,我并不相信有所谓“心识”的存在,由此,我也不相信有所谓的“佛性”。你们怎么看?

这非常重要,因为,关于“心识”的定义使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比如说,电脑,能将施以除法而得到4,而4加上4又得到8,就像是这样的。好,你们来告诉我一个理由,“心识”是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马君美:有听众说,电脑的这种功能是因为有人在操纵它。

回答:堪布也是这样说的。但是,我们的重点并不是电脑,重点是“人”。既然电脑是由人来操纵的,那么,我会说,人是由分子、元素等等各种部分组合在一起来操纵的。而当这些分子啊、基因啊出现问题时,那它们就不能发挥作用了。就是如此,这就是我的回应。给我一个好理由来证明我们是有“心识”的。

(跟堪布对话)啊,有了一个反驳了。他们说,心识是存在的,因为有人记得前一生的事情。我说,那只不过是一个谎言罢了。他们说,不不,那不是谎言,因为有人真的记得前世的某些东西,像是银行账号、日记等等的。我会说,这只是巧合而已。真是如此,这真的就完全只是碰巧都对上了而已。

听众丑:心识是可以延伸的,没有界限。

回答:这并不能证明心识是存在的,您只是在说心识的功能而已,而对此,我也是同意的。

听众寅:在我们进一步辩论之前,我想请问台上的各位,你们认为“心识”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我们才能进行反驳。

回答:太棒了!这个很好。这就会给我们造成麻烦了。这是佛教界与科学界之间的大问题。一个大话题。这是我们仍然没能达成共识的地方。

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之后再谈。

堪布的回答还算过得去,但我对他的说法仍有反驳。他说,心识是具有“觉知”的,但电脑或录音机没有,所以,心识是存在的。

我说,这都是程式化的,这就像是向日葵会跟着太阳转动一样的,这是在我们基因里就预先设置好的。这与“觉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种“反应”而已。这就是我的理论。

现在,他又提出一些更好的说法,这也许有用。他说,我们有情感,所以,我们有心识。但我仍然认为,这也是程式化的。

翻译员:我想翻译一下一位先生的回答,是他关于心识的解释。他说,我们的身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而在这每一分、每一秒的新陈代谢中,都有生和灭。而我们的心识从上一刻到下一刻集中并继续了这种生、灭。

回答:但这只是想象而已,不是吗?如果在场有科学家,对你们而言,“心识”是什么?

听众卯:我想反问一个问题,来证明心识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制造出另外一个人。

回答:是的,我就想克隆一个我自己。

听众卯:但是,人是有“心识”、有思想的,当我们试图克隆一个人而制造出另外一个人时,只不过是制造出了一个肉体而已。

回答:您的这个证明心识是存在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正好可以证明心识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可以把人制造出来,可以给他进行程式化的设置,这样,人就更像是机器了。但是,除非我们能对“心识”的定义达成共识,否则,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听众辰:因为人有心识所以“能知”。(Thatwhichknows。)

回答:我会将这个解释为,是人“做出反应”而已(Thatwhichreacts.)。如果我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断见者),我会说您这个说法太过宗教化。您是一个佛教徒,对吧?所以您说得很具有宗教色彩。我会回应说,是人做出的反应。那就像是一个“反应”,不是吗?

听众巳:如果将心识和机器作比较,心识能学习,但是心识会做理性的事,而即使机器被设置了这样的程序去学习,它也不会做出理性的事情来。就像心识会引发自杀,但机器不会。而心识会从各种经验中去总结、去学习。所以,即便是一个聪明的机器,也不会自杀的。

回答:现在电脑学得很快。

听众巳:但它不会去做有逻辑的事情,不会自杀,他们会保护自己。

回答: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这样去给它们进行设置。还有问题吗?我只是提出了这个话题,大家好好想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心识”的定义是什么?很遗憾,我们必须就此打住了。我们还会再继续谈论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能讨论这个很好,因为这正是我们在反驳“无因生”时需要讨论的。

作为总结,我想说,大家依然能够来参加这个讨论让我很感动。当然,你们的精进让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这让我觉得我必须讲得很准确,不然,我会感到内疚的。我们已经学完一大半了,剩下的相对简单,所以我们会加快学习的进度。也许,并不需要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习了。

??????????????????????????

朗读:索南尼玛????????????????????????图片:网络End.

*本小节正文结束,以下为往期复习

入中论讲记34

现在,是问答时间。其实,我们可以开始辩论了。我将扮演翻译的角色。你们想先向两位堪布提问,还是让他们先问你们呢?听众甲:尊者好,两位堪布好!我有一个问题,而不是想要辩论……我想知道,我们怎么能够通过修行相对真理的方法来达到究竟真理呢?因为,当我们修行时,是在相对真理中的。回答:你能把这个问题变成辩论啊!我会在翻译给他们时候,做一些改动。相对真理是证悟究竟真理的途径,因为,只有在相对真理中,我们才能讨论关于种子和稻芽的问题。然后,在举出种子和稻芽作为例子之后,才能便于我们去理解为什么种子和稻芽是缘起相依(彼此依存)的。之后,我们只需要让学生去看着这种缘起相依的自性,而这种自性就是究竟真理。听众甲: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通过智识上的了解“究竟真理就是缘起相依”,从而就达到究竟真理呢?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修行呢?回答:智识上的了解还不够。因为,仅是智识上的了解无法“引发”对真理稳定的、持续的认知。我们必须习惯于它。智识上的了解就仅限于智识上,比如,这是一个杯子,就是如此,但是,为了要知道这点,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杯子!”这就是所谓的禅修与修行。OK,大家来辩论啊!听众甲:您在之前的教授中说过,关于“净观”的问题……回答:不不,这个是金刚乘的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内,我不会翻译给他们的。听众甲:好吧。那么,禅修与观想的区别是什么呢?回答:这也是金刚乘的,月称是不相信“观想”的。你只能提出辩论,我只会翻译关于辩论的问题。来吧,来辩论吧。不然,我就要让他们来提出问题进行辩论了。听众乙:你们怎么证明一切是从空性产生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回答:他们的第一个回答特别好,但是第二个回答你们可以进行反驳了,如果我是你们,我会好好的跟他们进行一番辩论的。他们说,一切并不是从空性产生的。——他是对的,因为,“一切从空性而生”这句话是金刚乘的说法,在此,我们不去讨论它,这是一个大乘的学习班,不对金刚乘进行讨论。然而,一切都是具足空性的,因为一切都是缘起相依的。——这是一个经典的说法,这是我们无法反驳的,很难。好,第二个回答,——这是你们可以进行辩论的,我觉得他没有回答的很好。他说:不是神创造出了所有的现象,而是“业”创造的,像是善行与恶行,由这些“业”决定的。——这个说法有漏洞,你们可以好好的辩论一下。听众乙:那么,“业”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也是很好的回答,但仍然有漏洞。“业”是由对自我的执着而产生的,——对自我的执着产生出情绪烦恼,而情绪烦恼造成了“业”。但是这有漏洞,你们可以继续对此进行辩论。听众丙:“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呢?回答:他们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大乘式回答”。他说,如果要追溯“对自我的执着”的源头,是找不到“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弱”的回答,你们真能好好的对此反驳一下。入中论讲记35

听众丁:“常见”的问题是什么?(持有恒常的观点的问题是什么?)

听众戊:刚才堪布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无始”,那么,堪布所提出的这个“无始”,是一种证明还是一种假说?如果说是假说的话,他们怎么能相信呢?

回答:这是一个好问题。我翻译的时候会给你的问题加上一点料,我们假装这点不是我提出来的,OK?

马君美:我们怎么知道有所谓的“前世”,然后,因为有“前世”所以往前推出了“无始”这个概念的?

回答:堪布要向您提一个问题,他说,即使说是“无始”,又怎么会让您觉得是“恒常”呢?小心哦,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诡计。你们先好好想想。

他确实回答了您的问题,但我仍然觉得这个回答很弱,你们还是可以好好的跟他们辩论一番的。这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大乘式回答”,他说,这一生的第一个念头必须有一个“因”,比如说,一般情况下,这一刻的第一念来自上一刻的最后一念——这是标准的大乘关于因、缘、果的认知,第三念是由第二念产生的,而第二念是由第一念而来的,诸如此类。所以,这一世的第一念应该从某种存在而来——当然不会是从大树或者石头而产生——所以,这一世的第一念应该是从上一世的最后一个念头而来的。如果在场有生物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你们可以对此进行很多的辩论。

听众己: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一世是从上一世而来的,那么,倒回去看,最初的那个“因”是什么?

回答:他们会回答你说是“无始”的,我很确信。

听众己:但即使是“恒常”,也总有一个开始的地方吧?

回答:他们会说,我们不相信“恒常”。对此,我十分确定。还有别的问题吗?

听众丁:我想,“无始”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是说,“无始”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无始”,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相对的状态是“非无始”,因此,“无始”这个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答:很好。所以,你是想让他们来回答“无始”的定义,对吧?

啊!我认为他们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回答!他们说,事实上,所谓的“无始”是一种假想出来的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答案。但是,在讨论“转世轮回”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得上。

听众庚:首先,我想请问堪布,如果说“无始”是假想出来的,那么,假想的内容是什么?第二点,我认为,所谓“后一念是从前一念产生的”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举个实例,比如说,半夜突然被冷醒,“好冷!”那么,这一念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好的,我能给你的第二个问题做点“贡献”吗?我会告诉他们说:当你说“后一念是从前一念产生的”时候,“前一念”其实是一个假想的现象,所以,事实上,你并没有所谓的“前一念”。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知道他们会怎么回答:这是没有内容的,因为它只是一个假想的现象。

听众庚:如果说是“假想”,那么总应该有假想的内容才对啊,不然,“假想”什么呢?

回答:这个回应很好!非常棒!(尊者翻译)

我就知道他们会这样说的,一旦他们这样说了,就会比较困难了。

他们说,一旦你们开始这样去做分析,那么,你们就是在分析建立究竟真理的过程了。关于“后一念是从前一念产生的,前一念是从再前一念产生的”这样的想法,只有在相对真理中才有说服力。这没有太多逻辑可言,但这就是生活的规则。如果你真的想要去精确地找出那个“开始”究竟是什么,那么,关于“无始”或者“开始”的概念都会瓦解掉的,进而,你就会找到究竟真理。

听众辛:我想回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无始”的定义,在《般若经》中讲到“无始”的时候,并不是说“无始”是另外一个形式的“开始”。“无始”的意思是说,根本就不能去讨论“开始”,因为“开始”是有因有缘的,所以,不能离开因缘去谈另外一个形式的“开始”。因此,如果我们用追溯的方式去说“这一念是从前一念而来”“前一念又有再前一念”“这一世是从前一生而来”“前一生又有前前生”……一直这样追下去的话,那个所谓的“无始”就是另外一种“无明”!也就是说,把另外一个无知的“开始”当作了“开始”。佛经里说“无始”,他真正的意思是“不能追问那个‘开始’”。

第二点,我们在讨论“开始”或“无始”时,要避免一种“宇宙发生论”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宇宙当作一个整体,然后追问宇宙最初的“开始”是什么。如果没有跳出这个思考模式,那么,这样追溯下去,最终就是“有始”或者“无始”;然而,这样即使是“无始”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开始”。

第三点,我想回应刚才那位朋友说的,半夜突然被冷醒,那个“好冷”的念头从哪里来的,实际上,这就是“缘起”。因为冷,所以引起冷的感觉,这个念头就发生了,因此它不需要“开始”,只要有缘起就会“开始”。于是,佛法里讲的所谓的“开始”,是针对个别经验、个别事件而言的,这个“开始”就是“因”,它是个别事物的“因”,而不是把很多情况加在一起去找出“因”和“果”。

回答:同时,在之前提到“轮回转世”时,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如果你能追问那个问题,你跟他们能展开一些辩论。

听众辛:我补充一句话,《入中论》的一百九十四偈和一百九十五偈可以回答现在所有讨论的问题。

回答:OK。但你们应该跟他们辩论才对啊。

听众壬:不好意思,我有一个问题,但很长,是关于时间、空间、业力等“连续性”(相续)的。如果我能读出来,也许您能几句几句的翻译。这是向堪布们提出的问题,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就会证明不仅是月称菩萨,甚至连佛陀都是骗子,是错误的。

我认为,月称菩萨为了反驳“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人为地、错误地、曲解地将“连续性”分成了很多部分。如果我们提到季节,就有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有其主要的天气特征,像是温暖、寒冷、雨雪,等等,任何一个普通的农民都了解这些。然而,当我们说到季节时,我们忽略甚至破坏了“一年”的概念。如果,我们不说季节,从“一年”的角度来看,“季节”的概念又消失了。这两种观点从一开始都是不可靠的。如果我们只看到“一年”的概念,我们又忘了“十年”的概念;如果我们只看到“百年”,却又忽略了“千年”的概念;而当我们专注于“劫”的概念时,“千年”的概念又消失了,而这也是不可靠的理念。反过来,如果我们只谈“一日”、“一月”时,“大劫”、“十年”甚至是“季节”又都被遗忘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说一条“线”时,我们忘了数学上人为假想出来的无数组成这条“线”的“点”,同样,当我们谈论无数的“点”时,不会想到有一条“线”。

因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述——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确定的、概念上的“他”,“我”这个概念又如何能成立,这两者是彼此相依而存在的。

回答:OK,你想说什么呢?

听众壬:另一方面,相反的,他们又无法同时存在。佛陀错误地建立起假想的生、住、灭之“法”,这种关于业力的佛法,破坏了关于“生命”的概念,也破坏了生命的“连续性”。

回答:如何破坏的?

听众壬:因为当讨论无数的“法”时,就像专注于“线”上无尽的“点”,我们就无法看到生命这条“线”。如果我们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tx/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