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缘文化

连载

粳米裹腹又入药(一)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这七样事物般般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且样样都离不开吃。可见,中国人日常俗务的重心真的是非“饮食”莫属。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饮食所需的众多食材当中,首屈一指的非“米”莫属。喷香的大米饭,浓郁而清香的大米粥,还有端午节必吃的粽子……这些以米为主要原料的美食,不仅色、香、味不逊于其他珍馐果蔬,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吃饱肚子,吃出满足感。

那么,你是否知道,米作为一种备受中国人青睐的主食,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悄悄加入了中药的队伍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于把米作为主食,也许从未意识到米还有历史悠久的药用价值。在中医药的历史上,善用米入药者,首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仲景多次用到了一味药物——粳米,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米”或“白米”,也是我们中国人最常吃和爱吃的主食。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治疗高热不退的名方——白虎汤,一共只有四味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在本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石膏与知母,性味甘寒,对外界火热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高热不退、烦躁不安、汗出不止、口干不已(即所谓的“阳明气分实热”)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清热泻火、生津除烦的作用,十分对症。但方中的石膏与知母寒凉之性显著,对脾胃有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因病邪的作用,人体抵抗力下降,如过用寒凉则极易使脾胃受伤、正气受损,仲景由此想到使用甘草与粳米。其中粳米在方中的作用主要是护胃养胃,以防石膏、知母的过于寒凉之性。《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也有粳米,功用亦是和中养胃。

仲景用米的手法绝非仅限于此。在桂枝汤方证之后,仲景用“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来阐述他的“啜粥之法”,即在服药之后再给予病人米粥服下,往往收到神效。这一方法在仲景手中可谓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多张名方之后都补充了“啜粥”的调养要求。如《金匮要略》中的瓜蒌桂枝汤和桂枝加黄芪汤,方后都有“啜热稀粥”“以助药力”等字眼。可以看出,这些方子虽然没有把粳米作为一味组方之药,但却又非常重视服用粳米熬成的“热稀粥”,每每不吝在方后详细补充啜粥的要求,其目的是使谷气充养,振奋阳气,加强桂枝的发汗之力,使邪气外达。从这个意义上讲,粳米何尝不算是组成“啜粥之方”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呢?

粳米裹腹又入药(二)

粳米乃五谷(稻、黍、稷、麦、菽)之首,其味甘淡,其性平和,作为主食,每日都需食用,且令人百吃不厌,可谓天下第一补物。如果说米饭尚且是纯粹的“食品”,那么米粥绝对配得上“药膳”二字!北宋文人张耒,对米粥养人的体会很深,认为每日清晨吃米粥是进食补养的第一妙诀。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诗坛寿翁陆游,享年八十有六,他深受米粥补养之益,从中悟出吃粥养生是延年益寿最简便有效的妙法。他曾专门写了一首《食粥》诗,大力赞颂米粥的食疗价值:“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早将食粥致神仙。”有趣的是,“粥”这个字当中正是一个“米”字,古人造字追求“会意”,粥与粳米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

因此,米作为主食,是人们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食物,应用形式多样。作为药用,米主要发挥扶助机体正气、养胃护胃、增强药力的作用,诚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粳米能“平胃气,长肌肉”。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粳米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更多地还是体现在药膳中,而米作为药用,目前应用的主要还是其炮制加工品,即稻芽。稻芽是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的炮制加工品,全国各地均产。稻芽性味甘、温,归于脾、胃经,具有以下作用:

1.消食化积谷芽的消食作用不强,但性用缓和,可用于所有类型的饮食积滞,尤其善于缓解淀粉类积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不舒。

2.健脾开胃谷芽不但能消食而且能健脾开胃,促进食欲,对于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有较好的疗效。

3.保护脾胃这应该是谷芽较为常用的一个方面,主要与其他药物同用以防止其他药物对脾胃可能造成的伤害。

粳米既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同时也是药膳食疗中的常用佳品,更是一味不可缺少的中药。它虽常常在方剂中作为佐使,但君臣佐使,方之四维,只有不同药物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而目标一致,才有可能药到病除,令病人重返健康!

作者

杨柏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点击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