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种粮辛苦卖粮更难,稻强米弱现
所谓的“稻强米弱”并不完全是题主所说的新稻谷上市时价格强劲,而加工成大米再进入市场时价格疲软,因为“稻强米弱”让许多大米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说法也不客观。稻谷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几年来被玉米超过,产量位居第二),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品种之一,国家在调控方面给与的支持力度比较大,特别是在稻谷托市收购价格连续提高的那几年,其中粳稻托市收购底价一度达到1.55元/斤(国标三等,下同)、中晚籼稻最高达到过1.38元/斤、早籼稻最高达到1.35元/斤。与此同时,通过托市收购到临储库存的稻谷,在早年间的拍卖时执行的是顺价销售,即拍卖底价的制定是按照收购底价+收购费用等。基于此,稻谷在上市之后,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的支撑,除了上市初期价格偏低之外,随着托市收购的启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在托市收购底价附近或以上,而托市收购结束后,稻谷市场价格还有拍卖底价的支撑,可以说是“政策市”特征表现明显。而从大米价格来看,因为是口粮品种,虽然其价格是随行就市,一般都会随着稻谷等成本的提高,其价格水平也随之上涨,但涨幅等受限制比较大。再加上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很多,且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一旦有的米厂大米价格上调幅度较大,很可能面临着客户渠道的流失。基于此,在托市收购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年份里,因为稻谷有政策价格支持、而大米价格随行就市,市场上就出现了“稻强米弱”的特征,稻谷价格的成本压力使得米厂的经营压力相对较大,行业内也在奔走相告的表示米厂加工利润微薄、亏损压力比较大等等。但从小编了解的情况来看,所谓的稻强米弱只是大米市场表现的一种现象,米价再弱,也不会低于米厂的成本来销售。而且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粮价的稳步上涨,有利于其对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掌控,不用担心因为原粮价格的是涨还是跌的预判不准,带来的经营上的压力。特别是说明的是,对于大米加工企业来说,绝大多数都是私营的,如果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那么也就不会再经营下去,停产或破产就会随之出现。而既然米厂还在经营和生产,就意味着其加工是有盈利的。这是其一。其二,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稻谷价格也并不强,随着托市收购底价的不断下调,特别是年下调幅度还比较大,再加上种植成本的持续上涨,使得农民种植稻谷的收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种粮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大家可以去南方的水稻产区看看,撂荒或减少种植稻谷面积的情况很常见。而在稻谷托市收购底价下调的同时,托市稻谷库存的拍卖也不再实行“顺价销售”,毕竟稻谷的不耐存储特性,使得其经过2年以上的储存之后品质上与新稻谷相差较大。而从我国现有的托市陈稻谷库存来看,从年以来因为稻谷托市收购预案每年都启动,积累了大量的稻谷库存,而且因为前几年稻谷产量的稳步增长,供需格局较为宽松,再加上年以来东南亚低价大米的大量进口等等,使得托市稻谷库存消化进度较慢。截至目前,年产的稻谷去年消化的已经差不多了,今年的销售压力将更多的转向年产以来的托市稻谷销售。为了加大去库存的力度和进度,国家也采取大幅降低拍卖底价(与市场上新稻谷价格相差较大)、定向销售等策略。由此,这几年国内稻谷市场的价格非常混乱,新稻谷在收购高峰期有托市收购底价,非收购期有更低的拍卖底价,对于米厂的经营来说,更是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如何才能摆脱“稻强米弱”的格局?其实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需要摆脱这个格局。由于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议价能力较弱,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也低,收益上或从整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上也最低,稻谷价格“强”一些,也是正常的,只能保证了农民的收益,才能确保种粮的稳定。从“米弱”来看,刚才小编已经提到,这是个并不成立的命题,而且在市场价格还存在托市收购底价和拍卖底价并轨运行的情况下,对于米厂来说,也能够通过很多办法实现利润的稳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10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米加工设备水稻加工成大米需要哪些步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