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五谷丰登,粮安天下,中医药守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waciwang.com/shishang/6323.html “世”说新语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五谷丰登,从古至今都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景,是紧贴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五谷,不仅能作为粮食填饱肚子,甚至还能治病救人?这与中医药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吧! 五谷丰登 谷:带壳的粮食;登:庄稼成熟;全语指粮食成熟丰收。 古代先秦时期《六韬·龙韬·立将》:“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太公告诉武王,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五谷,为哪“五谷”? 何谓“五谷”,自古以来说法不一,也有认为五只是虚数,不代表确切数值。经简单总结归纳,老百姓所较为认同对“五谷”的解释可分为:稻、黍、稷、麦、菽、麻。其中黍、稷、麦、菽多被一致认可,而稻和麻,由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黄河流域,而水稻主产在南方,所以也有五谷无稻有麻之说。 中医药看“五谷” “五谷为养”,在粮食界享誉盛名的“五谷”,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宝物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01稻 稻米在很久以前便是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分为粳米、糯米和籼米。 我国北方产的大米大多都是粳米,谷粒较短,口感较柔软。中医认为,粳米有温中和胃、益气止泄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粳米能益气,止烦、止渴、止泄。临床应用上,粳米能直接与他药配伍入汤剂,如经典名方白虎汤的组成中便有粳米。还能入药膳,如粳米与山药、莲子等食材制成有健脾祛湿功效的保健食品八珍糕。 糯米,日常包粽子、做汤圆、做酒糟等,由于性黏滞,难消化,较少药用,多为食用,脾胃不好之人或小孩不宜多吃。 南方常见的籼米,煮饭耐饥,黏性不大,有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泻之效。 稻芽,一味常见中药,是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还可以炒黄、炒焦入药。据《中国药典》记载,稻芽功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稻芽偏于消食,焦稻芽善化积滞。 此外,米、米泔水(淘米水)、米酒、米醋也是中药炮制的重要辅料。 02黍 去壳后又称黄米,颗粒比小米大,煮熟后有黏性,一般磨成粉后加水和面,用来蒸糕或做包子。中医认为黍味甘,性温,有补益气血之功效。 03稷 又称粟、谷子,脱壳后俗称小米,现行《中国药典》记载中药谷芽的来源,便是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亦可炒黄或炒焦入药。功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炒谷芽偏于消食,焦谷芽善化积滞。 小米味甘,性平,功能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04麦 古时指的是小麦。小麦味甘,能补脾。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能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浮小麦,小麦干燥瘪瘦的果实,味甘、咸,功能养心益气,止虚汗。 麦麸,即麦皮,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主要是由纤维、糊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组成。《本草纲目》:“麸及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因其与他药共制能缓和他药燥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还能吸附油质等效用,麦麸也是中药炮制的辅料之一。 05菽 古人作豆类的总称,后来一般常指大豆。《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大豆,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止痛。”中医认为,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宽中、益气养血、润燥利水、利肠下气等功效。 06麻 指的是桑科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干燥去皮后就是中药火麻仁。火麻仁性平、味甘,功能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古代由于食物来源有限,所以产量不大高的麻子也能充当粮食。后来随着粮食资源的丰富,食用麻子便越来越少,而麻更多地作为油和纤维作物的来源。 注:此处大麻与毒品大麻来源不同,为两个不同亚种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点击让更多人看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10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鹿再现贵州专家村民放牛时发现,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