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也进入一年农耕时节,记得儿时,父亲在这个时间便开始犁田,接着准备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泡稻种,在以前稻子成熟后,精选颗粒饱满,留作下一年的种子,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年的收成,所以选种子格外重视,到了来年春耕时,上年种子留得多一点农户,便成了大家追捧的对象,留种少的人家便拿家里吃的口粮和他们交换,通常故意多放一点作为感谢。

泡稻种前,先把稻子放在阳光下晒一晒,然后用袋子装好,系上袋头放进门口池塘里,浸泡一天一夜捞上来,沥完水,放在太阳下晒,过几个小时左右翻一翻,使它里面平均受热,大概过了两天左右,稻籽开始膨胀,露出白嘴,称破胸。这时候,父亲查看次数更勤了,几个小时看一次,哪里干了,撒点水,再过一天,芽子开始长长了,雪白一片,非常可爱,父系便把它们均匀地摊在地上。我记忆中家里堂屋,房间里都是稻芽,看我好奇,父亲解释说:冷长芽子,热长根,摊在地上温度低,芽子会长得壮,根系也发育得好,如果还包袋里,怕烧芽子,也怕它们疯长,不利于成活。这些话,那时年幼的我根本听不懂,也没听进去,只觉得稻芽子装在袋子里不占地,摊地上,碍事,路都不好走。

到了晚上,记忆中,父亲要起床几次,翻稻芽,手拿盛满水葫芦瓢,先是喝一口,然后向稻芽铺去,父亲说,这是防止受热“烧芽与其同时,父亲便开始准备好育秧田,秧田通常选择泥巴烂,好上水的田块,从稻种下田浸泡到稻芽能下田,大约需要7一10天时间,下田时稻芽,出芽壮实,根系发达,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下稻籽,一般选择大晴天,放干水,均匀地撒在平坦的土壤上,接下来我们小孩子,端在板凳,坐在田埂上,防止鸟雀、鸡鸭下田,那时称看鸡,稻芽在泥土里快乐地生长,见青了,长成浅浅的秧苗,我也就解放了。

现在的农村,70后,80后很少有人再种田了,大多出去选择创业、打工,上班,很少有人在老家种田了。而我偏偏例外,由于立足基层,服务群众,我自己种了几亩田,想自己种的稻子,不打农药,纯天然,绿色,有机稻。我泡稻种便简化了流程,泡上两天两夜,放在阳光下,很少查看和翻动,偶尔加点水,三四天后也会破胸,一星期后,奇迹出现了,漂亮的稻芽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

现在仔细想想,父亲当年,家里几亩田就是生活全部来源,而泡稻,更是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不敢半点马虎。所以每个环节不敢有任何闪失,小心翼翼而又有仪式感。对于我,今天种稻仅仅是副业,更多是一种生活体验,不用人工用牛耕田,取而代之的是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化的耕作,也不用像父亲当年育秧苗,插秧,人工收割了。

布谷声声,在这个播种的季节里,我依然会怀念父亲,记忆中再现父亲忙碌的身影……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乡村将会焕发新的生机,对于乡村每一个70后,80后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乡村的农耕时节,将是一幅新的画卷。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1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