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yufang/

黄萎病是一种在棉花种子和土壤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也发生在中国所有的棉花产区,是棉花生产中的一种破坏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抗虫棉的大规模推广、棉花区连作多年、环境条件的变化,黄萎病的生理性变化迅速,使我国棉花主产区的黄萎病危害更加严重。生产中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也是高产、稳定、高质量的瓶颈。本文将详细介绍棉花黄萎病的影响,提出合理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棉花黄萎病的危害与损失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棉株感染后,叶片变黄变干,造成结铃少,结铃重减轻,造成大量叶片脱落,甚至所有叶片脱落,不结铃、结铃脱落变干,棉花产量和品质均下降。一般情况会减产10-30%左右,严重时减产80%以上,甚至不收获。常常给农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使得一年血本无归,因此抓好防治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

二、疾病的起因

1.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首先是海岛棉,其次是旱地棉,中棉抗性最弱。不同棉花品种因其携带基因不同所以对黄萎病的抵抗力不同。在种植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选用对该病菌抵抗性较弱的品类,否则将增加后期防治工作的工作量。费时费工,不利于对棉花种植成本的控制。

2.气候

最佳起病温度为22~25℃,高于30℃或低于22℃时发病缓慢。当温度高于35摄氏度时,症状会暂时消失。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湿度和降水量是决定疾病生长和衰退的重要因素。多雨天、暴雨、农田排水不良、全年连作棉花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气候多为不可抗力因素,因此,对天气把握的经验就变得必不可少。多总结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有利于对疾病的预防工作。

3.耕作栽培措施

土壤中黄萎病真菌越多,病害越严重,地势越低,病害越严重。施肥不合理,排水不畅,灌溉不合理,可促进该病的发展。氮肥能促进轻度黄萎病植株的恢复和生长,而部分或大量施用氮肥能明显促进病情的加重。多施钾肥,氮磷钾合理组合(1:0.7:1),有利于缓解病情。面对病情应当对症下药,对作物呈现出的反应应随机应变,避免错失良机。

三、综合控制技术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病原复杂的土传病害,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控制黄萎病的发生。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去应对病情效果会相对显著。

如果将黄萎病带入土壤,将很难根除。因此,对无病田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在病区种植,严格防止病区扩大。

选育抗病新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已被世界主要产棉的国家广泛重视。特别是在棉花种植面积大、难以改变环境条件的地区,主要种植抗病品种。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现已取阶段性的成果,科学家仍在为之努力,培育出更加抗病甚至无病的品种。

轮作作物轮作以变换患病的田地。目前,轮作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重要措施。在黄萎病棉田,特别是落叶黄萎病棉田和重病棉田,必须实行轮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进行轮作和干旱。干旱地区黄萎病防治效果明显。作物轮作可以在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上进行。长期进行轮作,土壤将会自然修复。

四、加强田间管理。

俗话说,身体好的人不容易生病。树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采用抗病品种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棉花生育期田间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

1.深耕和土壤适时耕作

秋季棉花收获后深耕土壤,可减少耕作层黄萎病病原菌的数量,降低植物病害发生率和病害严重程度。在深层土壤中,植物残体和病原菌会迅速分解,对保持土壤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及时种植和除草,保持空气水分含量,防止棉田水分过多,改变土的渗透性,使棉花的运输养分能力增强,减少病害的发生。

2.平衡施肥

氮、磷、钾可用于棉田施肥。n、p和k的比值为1:0.7:1。该比例施肥可有效控制病害,提高棉花产量。合理使用不同的生物制剂或堆肥,不仅可以影响植物根系的菌结构,而且可以增加根部的有益细菌数量。棉花黄萎病的菌核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环境条件一成熟就会进行传播。通过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品质,从本质上改善土地,从而达到控制土壤肥力的目的。一定研究表明,土地变得肥沃,病菌将难以入侵,这也是从根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3.合理修剪

合理的修剪可以改善棉花的营养状况和棉田的小气候,从而影响黄萎病的发生。有效实验表明,初夏从1-2个果枝上摘除4-5个芽,可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病害指数下降1.6-15%。切断棉株无效芽和无效的枝,加大枝叶的间距,可以改善棉花田的通风条件,减少黄萎病病菌的堆积。

4.及时排灌

田间湿度是黄萎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湿度过高有利于黄萎病的发生。因此,棉田的排灌设施要配套。旱灌黄萎病的发生率比洪灌降低了50%左右。同时,雨后、洪水后应及时排水。避免渗透压突然降低,影响到棉花根系呼吸。宁旱勿湿是棉花种植的基本法则之一。

5、药剂的合理应用

在棉花黄萎病早期,滴施枯草芽孢杆苗,可有效缓解棉花黄萎病的症状,预防和控制黄萎病的蔓延。切勿急于求成一次多量的去喷洒药剂,分疗程分阶段去控制病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防治

1.化防

“一控两促”化学防控的思路,具体方法:杀菌剂(控制发病)加营养剂(促生长)加促进型调节剂(促壮苗)。

杀菌剂可选用乙蒜素、70%敌磺钠、3%多抗霉素、36%棉枯净、70%恶霉灵等;

营养剂可选用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或其它磷钾肥等;

促进型调节剂可选用胺鲜酯、复硝酚钠等。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高稳定性,但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在食物链循环中积累,不仅会使环境质量变得糟糕,而且危害人体机能;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杀死其他有益的菌体。在预防疾病的同时,也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目前,人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防治方法来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

2.生物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技术

生物菌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等,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害上具有多重作用方式。

生防菌会产生对病原菌具有杀死作用的物质,如枯草芽孢杆菌、抗生素、细菌素、嗜铁素等代谢产物。施入的生物菌在土壤中会形成优势菌群,迅速占领植物体上一切可能被病原物侵染的位点,竞争枯黄萎病原菌的营养和氧气,使得其无处生存。生防菌可打开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生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物质具有直接杀菌的作用。生防菌可增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乙烯等生长调节素的生成,增强根尖活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的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总之,棉花黄萎病危害范围广,危害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给棉花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农民可以将种子加工、农业控制和化学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灵活结合运用。多管齐下,使棉花黄萎病无处可逃!现在8月份处于高温状态,特别是因为许多棉花种植区刚刚连续几天经历了阴雨天气,这也为早期的黄萎病带来了非常合适的爆发条件。因此,农民朋友应严格管理棉花地,严密控制棉花生长动态,一定不能松懈,打赢今年的最后一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