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教授经典医案之胃痛验案
病案 姓名:林某某,女,7岁,学生,就诊时间:-4-12。 主诉:反复胃脘部胀痛10余天。 患者10余天前不洁饮食后开始出现胃脘部胀痛,无泛酸,嗳气少,矢气少,纳眠差,大便干,小便可。平素运动少,怕冷,面色无华,食欲差,食量小,不喜肉食,体瘦,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经西医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舌淡苔薄白,脉细。辨证属脾虚湿热+食滞胃肠,治法健脾祛湿清热佐以消食导滞。 理中丸合枳术丸+神术散加减:黄连2干姜5党参5炒白术20枳实10炙甘草3神曲10苍术2.5厚朴10炒山楂5鸡内金1包木香2.5生稻芽20生谷芽20陈皮2.5:七剂。 -4-26:服药后胃胀痛明显减轻,食欲好转,近两天稍有感冒喷嚏,小便色黄异味重,大便正常,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1.上方去木香,加扁豆10,4剂,1剂服1.5天,共服六天。 2.做蜜丸:上方加山药15扁豆10芡实10炒意米仁10生晒参5:21剂,服三个月,6-9克/次,日三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11-16:胃脘不再胀痛,食眠转佳,面色转为红润,体重增加4.5kg,头发变黑许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入冬求膏方滋调补,以助其生长发育。 八珍粉糕+肾气丸:太子参10炒白术10茯苓15炙甘草5陈皮5炒意苡仁15扁豆10莲子肉10山药15芡实10熟地20山萸肉10车前子5炒麦芽15炒山楂10鸡内金3龙胆草1.5:15剂+东北大米克:做成蜜制膏方,一日二至三次,每次一匙,温水饭后化服。 1、《伤寒论》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干姜祛寒温脾,人参补气健脾,白术燥湿健脾,甘草,合参术益气健脾,缓解止痛,调和药性。 2、《医学心悟》神术散:健脾胃,祛风寒,方中苍术、甘草健脾化湿,藿香化湿健脾,陈皮、厚朴降浊健胃,砂仁健脾开胃。 3、《内外伤辨》枳术丸:健脾消食,行气化湿。方中白术重在健脾益气,以助脾之运化;枳实破气化滞,消痞除满。方中枳实、白术用量比例为1:2,意在以补为主,寓消于补之中。 4、八珍糕:方中重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健脾和胃为主药,党参扶脾益胃,补中益气,白术合茯苓健脾渗湿,扶助运化;薏苡仁、扁豆健脾化湿;山药、莲子、芡实健脾止泻;党参、茯苓、莲子并用具有宁心安神作用。 5、本例患者年仅7岁,小儿素有“肝常有余”和“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此患者胃脘部胀痛,纳差,便干,舌淡苔薄白,脉细,以“脾常不足”为主,兼有气滞及胃热,初诊曾教授以理中丸温中健脾,神术散、枳术丸健脾消食,加黄连以清胃热,服药后患者症状缓解,二诊继以上方和八珍糕加减制成蜜丸,以巩固治疗。三诊患者胃脘部胀痛已无,纳眠可,体重增加。中医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此时已入冬,患者家长欲做膏方以调补。因脾胃健则气血生,气血旺则后天养先天,肾中精气充足,如今仍需立足补脾,确保气血生化有源;略兼补其肾,以助其生长发育之势头,故用八珍粉糕+肾气丸加减! 跟师心得1、曾教授跟据小儿“肝常有余”与“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合理选方,本例以“脾常不足”为主。 2、患者大便素来偏干,脾虚之中略兼有胃热,故用干姜+黄连,干姜温中健脾,黄连清中焦之湿热,此亦乃连理汤的用法特点。 3、曾教授强调谷芽麦芽乃调理脾胃稳妥效药,乃对药也。二药虽不直接补益脾胃,但有升脾气降胃浊之功。在诸消导药中二芽更宜于脾胃虚弱诸症,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用之堪谓稳当。然则,麦芽消而升脾气,稻芽消而降胃浊,升清降浊甚合脾胃纳化升降之用,但具体使用中一要生用,二要重用至30克,小儿可减量。同时认为真正用作消食导滞,力量远远不及山楂、鸡内金、莱菔子、枳实等。 4、八珍糕,是老幼食少,多食则胃不适的经验用方,但小儿正在发育期,在脾胃功能恢复之后,要稍佐补肾,以遂其“肾气充”,使先天与后天互用。 5、曾教授强调中医自古“多把枪”,丸、散、膏、丹、酒、露、汤、锭,而非汤剂一种也。同时其擅长根据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特点,强调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故对患者用膏方以调补,并在冬季每周三下午增开膏方门诊,乃是把中医中药运用地淋漓尽致。实在赞!!! (此病案由曾庆明教授学生袁医生整理供稿)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xw/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宝舌苔厚白,教给妈妈好办法
- 下一篇文章: 慈诚罗珠堪布无我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