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艺考生的内卷
内卷,是去年兴起的一个流行语。其实词语的诞生已经有些年头了,只是这两年才突然在国内火爆了起来。从通俗的角度讲,这个词就是在形容行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教育内卷算是这个概念应用的一个经典范例,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播音艺考生之中有内卷吗?我想,不仅有,而且还十分明显,非常值得引起重视,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越贵=越好 这是在我脑海中无出其右的教育内卷的实证,而事实上这种心理并不是艺术培训所特有的,似乎更能和国人一贯秉承的消费观有所连接。如果我们想要去论证这个等式是否成立,不可避免地要去对传统的教育消费观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显然,这两者未必能站在等号的两端。我们来回忆一下,当艺考生在选择一个培训机构时,一般的着眼点会放在哪里?大概率是历年成绩、师资情况、课程安排、收费标准,细心一些的家长可能还会问一问生活配套设施、日常纪律管理和送考服务这些方面的内容。乍一看,似乎挺全面,也不失专业。可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学生和家长们的这些常见的考察标准,往往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艺术学习的特性,极容易落入“越贵=越好”的误区。对艺术的感知,千人千面,莎士比亚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给出了艺术领悟的核心——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学习同样如此。学戏曲要专唱念做打,练相声得通说学逗唱,考表演则是声台形表,播音呢?看上去只是靠嘴吃饭,实际上还分了新闻播音、文学朗诵、即兴口语,再细分之又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话题评述新闻评述看图说话模拟主持现场报道。没人能做到样样俱佳,即使我们所看到的摘得中传、中戏、上戏、浙传桂冠的佼佼者,一定也是在诸多项目中达到了动态的平衡:有自己的专长,在此基础上做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因此,抛开学生的艺术特质而片面看待升学率是有违客观的做法。类似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在选择艺考机构时对师资、课程乃至学费的评估。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要把“越贵=越好”彻底归到教育内卷的负面清单之中呢,我觉得这好像又进入了另一个绝对主义的泥淖。“是否真正适合”,才应该是这场戏的主角。北上广深动辄收费数万数十万专攻播音的行业顶流也好,偏安一隅地方小城播表编三管齐下的混合制大班也罢,“我在这里能够学习到什么”“这里能带给我什么样的成长”应当是远排在上段中所有考核因素之前的,需要真正厘清的问题。前人的成功不代表你的成功,看上去学生和家长通过上述走访好似把选校从主观题变为了逐项评分的客观题,可如若考虑到考生的外形条件差异、方言口音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异,这道题的客观性成分要打下不少折扣。中国人的老话是钱要花在刀刃上,同理,我们无需全盘否定越贵就必然越好,但也不妨从“适合”原则入手来做好择校,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xw/6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博钱海颈动脉轻度狭窄,就不会脑梗塞吗
- 下一篇文章: 古韵枫桥middot致贤教育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