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苏高考真题为例谈谈排除法在语
排除法是考生在所有考试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当遇上疑难题时,使用排除法解题,既能有效地节省时间,又能尽可能保证答题的正确。 下面以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三道选择题为例简单谈谈排除法的使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 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 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 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 解析: 大家都知道,做题目首先要审题,做选择题不但要审题干,还要审选项。一般来说,看题干的时候如果不第一时间代入选项甄别是无法快速得到准确的答案的。 在这个题目中,题干中的关键词“桃花源”、“瓦尔登湖”、“观光胜地”、“隐居之地”、“心灵的宁静”等传递给我们的主要信息是:瓦尔登湖在成为观光胜地之前是一个桃花源式的隐居之地,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宁静。理解了前半部分的内容,自然也不难理解后半部分的内容: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是居住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使用排除法就是先确定自己最有把握的选项,进而排除不相关的选项,也就是通过缩小选项范围逐步锁定唯一答案。根据个人理解力的不同,解题思路不止一种。只要从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入手,都能解题。当把握性不强的时候,可以结合其他选项多方考虑。 本题的最后一个填空是关于杂居和栖居的选择,从此处入手也能解题。杂居强调的是“杂”,指不同种族或者阶级的人同居一处,要么是多元的融合,要么是多元的矛盾。栖居强调的是“居”,有栖息寄居、安居之意,更符合题干要表达的“获得心灵的宁静”。因此,此处选栖居。由此,我们锁定答案非B即D,排除A和C。 B和D的两组选项的用词区别是名噪一时和名闻遐迩,闻风而至和纷至沓来。能让一个隐居的地方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自然是游客频繁光临的缘故。我们来比较一下闻风而至和纷至沓来的不同含义。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显然,纷至沓来能表达出游客络绎不绝的意思,闻风而至不能。进一步确定答案为D。 再来谈谈名噪一时和名闻遐迩(遐:远。迩:近。),既然瓦尔登湖早就成为了观光胜地(以风景优美而著名,吸引人前去游览参观的地方),那就不是在某一时间内非常出名(名噪一时)。我们会说早就名闻遐迩,不会说早就名噪一时,只会说曾经名噪一时。因此,本题的正确表达为:瓦尔登湖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观光胜地。名闻遐迩是远近闻名的意思。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解析: 这道题是排序题。题干的关键词有“芭蕉”、“四季常青”、“雪压残叶”等。如果抛开题干给选项排序,能找到确定的前后相连的选项,这也是使用排除法的方法之一。在本题中,细心阅读选项,应该可以发现明显的关联地方,如④提到了“配上几竿竹”,指的在什么的旁边种上几竿竹呢?观察其他选项,只有②提到了种芭蕉。因此,可暂时把④排在②后。那么,只有A项符合,确立答案为A。 如果不放心,紧接着复查。③有“因此”这个关联词,还有“蕉阴”、“舒适”这两个关键词,那么前因是什么呢?从“蕉阴”可知必然跟芭蕉有关。且暗示芭蕉起到了遮阳的作用。观察其他选项,①提到了芭蕉的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这些都是让人凉爽的源头,有遮阳、驱热、令人舒适之意,这显然比②提到的在走廊或者书房边种上芭蕉营造诗意更贴近前因。而⑤提到了夏日和秋天的景色变化,那么,后面连接同样体现季节变化的“雪压残叶”(冬景)才更能衔接。至于⑥,那就是对芭蕉、绿竹的描绘了,自然是紧接②④。 换一种思维,如果从季节入手,先确定“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的前句是写夏秋之景的选项⑤,那么可确立答案非A即B。接着,注意关键词“种上”、“在旁边配上”、“蕉阴”、“舒适”等词语,再结合①对芭蕉的描述:“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可见①④②③的排序是不恰当的。答案只能选A。 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解析: 这四个劳动场景里的“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大概是最简单的了,从“桑麻”和“机杼”自然可以联想到织布。由此确立答案非C即D。C和D的区别在于车水和插秧对应的诗句不同,接下来就要辨别“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和“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哪个是车水,哪个是插秧。插过秧的人或者看过插秧的人都知道插秧是要讲究行距、疏密的,你看“种密”、“移疏”、“行间”这些关键词“,显然是和插秧有关的术语,“绿毯平”更是对稻田里的秧苗的形象的比喻:一大片绿油油的秧苗,仿佛给稻田披上了绿毯。再看“翠浪”、“刺水”这些关键词,显然是和水有关,车水是灌溉的一种方法。选择C毫无疑问了。 语文视野(*^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xw/4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中考高考作文必背模板片段组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