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乏力是指病人四肢倦怠,周身无力或腰膝酸软,懒言少动等一组自觉症状。由于在生理上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而脾主四肢肌肉,一身筋脉尽赖其所养。在病理条件下,不但肝本身的病变影响其“罢极”的功能,而且往往乘脾伐胃,使脾虚运化无权,肾虚作强无力,都可以使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减低,而出现乏力的症状。肝病的任何阶段几乎都可出现疲劳和乏力,只是在轻重度和表现特点上有所不同而已。概言之,虚实皆可导致乏力,这一病理特点在肝病中尤为明显,因此,在临床上切忌一见乏力就责之于虚,妄投补剂,犯实实之戒,影响症状的消除和疾病的恢复。乏力既然有虚实,而治疗就必然有补泻。

一、肝之气病乏力的调治

主症——气虚者证见周身倦怠,肢体软弱,不耐劳动,动则气喘,心悸,精神不支,多兼见自汗,易受外感,舌淡脉细弱等。气郁者证见倦怠乏力,肢体酸胀,或关节窜痛不适,其突出特点为卧床休息疲劳反而加重,每于散步或稍运动后反感轻快舒畅,这一肝性疲劳的特点与气虚乏力迥然不同。

病机与治则——病机:肝之气病乏力在病机上有虚实之分。实证,主要反应为肝气郁滞,多发于肝病初期。丹溪曾创六郁之说,他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而气郁又为六郁之首,肝气郁结,失去条达之性,气机郁闭,血流不畅,所以病人感到疲劳乏力。卧床休息,气血运行迟缓,故症状加重,而活动后,肢体舒达,气血流畅,气开血和,所以疲劳反倒减轻。所谓气虚乏力主要指脾气虚所致的乏力,《内经》说:“脾主一身之肌肉”。人体四肢功能活动的强弱,肌肉的丰满与否,全赖水谷精微物质的营养。肝病易乘脾,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荣四末,相继出现消瘦、四肢乏力甚或心悸自汗。所以《内经》谓:“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治则:遵《内经》“疏气令调”之旨,气郁乏力者,取疏达之法,顺其肝性而勿用补法;而气虚乏力者,宗“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以益气健脾补中为法。

方药——用疏达法解肝郁,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仍为首选药。因气郁血滞,关节胀痛者,可加威灵仙、丹参、牛膝之类。因气郁而湿阻者,加防己、薏苡仁之属,每可使气散血行,郁解筋和而乏力消失。对疏达之法的运用,秦伯未先生说得透彻:“这些药物的性味大多辛香而燥,且有耗伤正气的流弊,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肝脏内寄相火,气逆则相火易动,轻者为内热,重者能变肝火冲激,故应斟酌病情,适可而止;其次,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和用有密切关系,肝气太过能使肝血暗伤,用理气也需防止伤血,因血虚则气更横逆,有些肝气病往往愈疏气愈加剧。处方时可酌加白芍护阴,参考四逆散和柴胡疏肝散等成方。用益气健脾补中法,仍首选补中益气汤之类加减。纳呆加谷稻芽、木瓜;气虚而陷,气短不足以息,脘腹重坠,气虚便秘者,加升麻、荷梗;肠鸣腹泻,四肢欠温者,加甘温之品如干姜、白扁豆。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人一身之正气出于中焦,脾健则气充,气充则肢体强健,疲劳乏力也随之得到改善。

二、肝之血病乏力的调治

主症——血虚乏力多为病程较长之患者,除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外,肢体软弱无力,突出表现两下肢有似痛非痛、似麻非麻的烦乱难受之感,甚或出现抽筋拘急等,脉细无力,舌质多淡。血瘀者除其他血察体征外,亦可见到乏力、四肢痛楚等。

病机与治则——病机:肝之血病乏力在病机上有血虚与血瘀的区别,血虚主要反映在肝血亏虚方面,前人谓肝为血海,调节血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病久则肝血亏耗,而出现血虚乏力。肝病血瘀的产生机理是多方面的,诸如气滞寒热及邪实等均可以致瘀,因虚致瘀者也不少见。无论哪种原因致瘀,其结果是一致的,即血瘀则不行,因而筋脉失养,产生乏力。治则:血虚者补之,血瘀者行之。

方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组成的四物汤为历来养血补血之通剂,用之得当,确有疗效。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多用补肝汤,即四物汤加入酸甘化阴的酸枣仁、木瓜、麦冬、甘草组成,既养肝血,又益肝阴,较其他方药为优。在单味药的应用上,如何首乌、阿胶、黑豆等为常用之补品,根据阳生阴长及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理论,在应用补血药的同时,加入党参、黄芪,亦为补血之常法。血瘀乏力的治疗,方药较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下列药物:水红花子、泽兰、炒土元、马鞭草、鸡血藤、瓦楞子等,随着肝脏血流量的改善,肿大肝脾的回缩及其他症状的消除,乏力亦会减轻或消失。

三、肝病及肾之乏力的调治

主症——乏力,尤以两下肢明显,甚则转拘挛,入夜为重,腰膝酸软,多兼有头晕耳鸣、二目干涩、五心烦热等症。

病机与治则——肝藏血而肾藏精,精血相资,肝肾同源。肝病及肾的主要病机不外两途:一是肝病躁急,邪热伤阴,而造成肝阴不足,筋脉失荣,故见胁痛,肢体乏力;二是由于阴久而不复,子盗母气,导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而造成肝肾并病、肝肾阴虚的结局,从而产生乏力及相应的症状。治则:滋补肝血,益肾填精。

方药——滋补肝肾的方药很多,药味应用也较广泛,我们临床上多采用归芍地黄汤为主,以归芍补血,六味平补肝肾之阴。可酌加菟丝子、黑芝麻、何首乌、炒酸枣仁、冬青子、五味子等,这类方药既养肝血,又填肾精,为补肝填肾之佳品。另外,肝病具有先传脾后及肾的一般规律,肝病及肾,往往又会有脾虚的因素存在,或有脾肾虚弱的症状出现。在治疗上就要酌情兼顾。我们首选脾肾两经药物,如《和剂局方》之茯菟丹即为代表方药,如茯苓、菟丝子、莲子肉、五味子、山药等常服往往可收良效。

四、湿热蕴结乏力的调治

主症——湿热蕴结之乏力多见于急性期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突出表现为肢体困倦乏力,沉重酸楚,头重如裹,甚者关节疼痛,热蕴肝胆者多兼小便黄赤,甚或目黄、身黄,湿热困脾者多兼大便黏腻,恶心欲呕等症。

病机与治则——湿热产生的病机比较复杂,一方面肝病气郁或情志失畅,影响肝之疏泄,郁久化火,同时,气郁则湿郁,湿与热合或结于肝胆,或蕴于脾胃。另一方面,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湿热内生,或感受时邪内侵,郁而不达,滞于中焦,亦可造成湿热为患,湿邪性黏滞,最易阻遏经脉,妨碍气血津液的荣运,或者出现失濡,或者出现湿困的沉重乏力。

方药——湿热蕴于肝胆以热为主者,多选用龙胆泻肝汤,或沈氏黄疸丸,并酌加赤小豆、田基黄、车前草等;湿热困脾以湿为主可选用茵陈四苓散加减;如湿热充斥,三焦弥漫者,可用宣化三焦之三仁汤加减应用。随着病因的治疗和其他症状的消失,湿热之乏力亦可随之而解。关于湿热的治疗,秦伯未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湿与热邪结合,叫做湿热。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一经结合以后,如油入面,极难分解,一面清热,一面化湿。并依湿和热的孰轻孰重,用药亦或多或少,称为清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tx/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