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出ldquo棋王rdquo源
暑假,你又在电视机前重温神剧《西游记》吗?
当了那么多年悟空八戒的忠实粉丝,你不一定知道,当年小说作者吴承恩还曾是位温州人的好友兼粉丝!
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从小说中众多描写下棋的情节,就能看出吴承恩对围棋的兴趣和造诣: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丕相遗书托冥吏》,就有唐太宗与魏征下棋的故事;小说中天上神仙动辄弈棋;连孙悟空求仙访道偶遇的樵夫也聊棋。
正因为对棋的爱好,吴承恩与明万历年间的围棋国手——温州人鲍景远结下了深厚友谊。他曾先后写过两首长诗称赞鲍景远,在《围棋歌赠鲍景远》一诗中,他赞美“海内即今推善弈,温州鲍君居第一”。 影视剧中的吴承恩形象 文坛才子吴承恩对棋坛高手鲍景远的仰慕之情,牵出当时温州明代围棋繁荣的景象——明代中期,社会对围棋非常推崇,永嘉(温州)、新安、京师三大围棋流派鼎足而立,甚至一度在中国棋坛上称第一。除了永嘉弈派的代表人物鲍景远(鲍一中)是当时全国最有名望的国手之外,还先后出了李冲、周源、徐希圣、方子谦等名噪一时的平民棋手。明代温州围棋繁荣,溯源首推刘基父子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围棋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为尧帝所作。 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是在公元前年。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曾记录了这样一句话,“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用““举棋不定”这个围棋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了。明朝,下围棋曾成为一种时尚。而这,和明初“围棋爱好者”——明太祖朱元璋和开国重臣徐达、刘基等人很有关系。至今,南京莫愁湖畔还有一座胜棋楼,相传是当年朱元璋和徐达经常下棋的地方。 南京胜棋楼 皇帝和开国功臣们都爱好围棋,使棋手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围棋粉丝比比皆是,也导致了了明中期围棋的繁荣。明代的诗、画、小说中表现围棋或棋人棋事特别多,是历代所不及的。 温州明代围棋的繁荣,如果要溯源的话,首先要推被誉为“一统江山”的诚意伯刘伯温了。 刘基喜爱下棋,常与朱元璋对弈。野史曾有刘基弈棋救朱元璋一命的故事—— “圣祖赐刘诚意一金瓜,曰‘击门锥’,有急则击之。一夕,夜将半,击宫门。乃洞开重门迎之,曰:‘何也?’曰:‘睡不安,思圣上弈棋耳。’命棋对弈。俄顷,报太仓灾,命驾往救,刘止之曰:‘且弈,请先遣一内使充乘与往。’遂如言。回则内使已毙车中。圣祖惊曰:‘何以知朕厄?’曰:‘观乾象有变,特来奏闻耳。’”(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刘伯温故居 洪武四年,刘基辞官归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被记载在《明史刘基传》中,这也说明围棋确实是刘基的重要兴趣爱好。 刘基的次子刘璟也受乃父影响,同样爱好下棋。刘璟曾与明成祖朱棣对弈,并因此得罪了朱棣。 据《明史》载:“璟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 也就是说,别的高手和权贵下棋,经常故意让棋。可刘璟不,甚至连朱棣问他“你咋都不让让我”的时候,直接回复“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看来,刘璟不但爱下棋,性格也像他父亲一样刚直不阿。 温州国手以“巧”取胜 到了明中期,围棋开始从皇帝大臣传播到在市民阶层,琴棋书画不但成为士大夫阶层的雅好,民间围棋高手的地位也日益提高,跻身社会名流的范围。 受刘基父子的影响,温州的围棋运动也是开展得红红火火,走出了不少围棋高手。永嘉(温州)弈派脱颖而出,与新安、京师等两地高手流派鼎足而立,还经常举办民间比赛活动,在全国享有声望。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围棋也很有研究。他曾点评永嘉弈派的源流及棋手技艺特点,并说自己少年时曾亲见国手鲍景远的对局,但开始“不能悉其妙,第见其批亢捣虚无衡阵耳”。后来等他年纪大了才明白,鲍景远棋风特点是“巧”,这一评价倒符合温州人性格特点。 温州人不但驰骋棋坛有实践经验,而且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嘉靖四年(),永嘉(温州)人林应龙,编撰成书《适情录》,书中荟萃当时棋坛强手经验,并载有日本僧人虚中所传的《弈谱》等内容,是现存明代版本棋谱中最古老的一部巨著,在明代棋谱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温州人还撰写了《棋经》(鲍一明撰,温州图书馆现存海内孤本)、《弈书》(陈谦寿撰)等。 “吸粉”无数的棋坛高手鲍景远 明代永嘉弈派的众多高手中,最闪耀的明星,自然是被吴承恩点赞“温州鲍君居第一”的鲍景远(鲍一中),他也是永嘉弈派的开创者。 鲍一中,字景远,号涧泉(鉴泉),在家排行第六,大致上应当生于弘治十三年(),卒于嘉靖三十九年()。 他少年成名,才十七岁时就与当时正赋闲在镇江家中的宰辅杨一清相识,被称呼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交。在杨一清的提携下,鲍景远崭露头角。 后来,鲍景远游踪半天下,围棋的主战场并非在浙江的温州,而是在江淮一带。 而鲍景远的“明星效应”有多强,可以从粉丝好友吴承恩的诗中窥见一斑。吴承恩在诗中回忆二十五年前认识鲍景远的情景,当时他在棋界已是首屈一指,上流社会引以为友。 吴承恩诗中记述了当时社会对围棋的推崇,“甲第公侯饰马迎,玉堂学士题诗访”,可见国手的身份是何等荣耀! 而二十五年后,在南京鸡鸣寺重遇看他下棋时,“四方豪隽”都来观看,小小的房间里围满了“粉丝”,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一旦鲍景远下了一招妙棋,笑声如海潮般涌动。和现在的明星相比毫不逊色。可见当时鲍景远名声之广,社会对棋之推崇,下棋场面之壮观。 吴承恩后来还写了一首诗,赞叹鲍景远是“棋中师”。 除了吴承恩,鲍景远还有很多粉丝。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江淮地区有汪廷讷、梁辰鱼、王同祖,浙江有吴维岳、陈鹤、项元淇、项元汴、赵廷松、侯一麟、侯一元等,十余位文人都与鲍景远有交往,并作诗文相赠。鲍景远所得诗文之多,在晚明棋坛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如前文的王世贞,同乡何白《方汤夫传》有“前辈有鲍涧泉名一中者,为国朝国手冠”,正德年间乐清籍进士侯一元《赠鲍六北游》“鲍生年二八,国手已名闻”等等。 乐清侯一麟撰有《鲍奕士小传》,是鲍景远生平最详细的传记。《小传》描述他“遇敌绝矣,然尤善让子”,“用批亢捣虚(意为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之策,设开户突围之奇”,下棋从来都让子,有以少击众的棋风,胜九负一的技艺,让人惊叹于鲍景远不愧为当时国手。 永嘉弈派除了鲍景远(鲍一中)之外,文献上还出现了鲍一明(鸣)的名字,有学者研究认为两个人是一对兄弟,也有人认为这是同一人名字被误传。 明代,鲍景远的温州老乡姜准,在《岐海琐谈》中还载有一段故事:嘉靖二十七年(1),有人下棋老是敌不过朋友,就找鲍景远帮忙。第二天,鲍景远打着伞,伞中挖洞,以阳光指点下棋,居然取胜了。这个故事成了民间传说或戏曲中的情节,可见其影响之大。 温州棋手地位高影响力大 既然说是“永嘉弈派”,自然是出了众多高手。 鲍景远之后,永嘉弈派的李冲就成为领袖人物,也是一位国手。 李冲,一作李中,字小山。李冲皮肤较黑,故得了个绰号叫“李黑”。由于当时高手众多,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李冲一度“十年落魄江湖间”。 后来,他曾拜谒王世贞,被称赞“其乡李子虽后出,别有神机暗中授”。 李冲成名后,也是备受青睐,王世懋有《赠永嘉李生》诗中亦云:“本朝围棋推绝品,颜生在北南鲍生。……李生近出鲍家里,晚有意气殊峥嵘。……十年之间鲍生死,江海声名竟归尔。”吴承恩后来还写有一首《后围棋歌赠小李》,有“今来邂逅得小李,未知与鲍谁雄雌?”之句,有人说这个小李是温州人李冲。 李冲的风格与鲍景远不同,有“鲍子狂酣方擅胜,李生闲雅更称神”之说。 棋手的棋艺名满天下,对自己的声誉十分看重。王世贞曾描述,“永嘉守修郡志,志伎艺曰:鲍一中弈品第一,李冲次之。李冲意不乐,遂罢不复志。”嘉靖四十四年,曾编纂《温州府续志》,现仅存侯一麟撰代叙,连《温州经籍志》也未著录。李冲的意见竟可以左右郡志的编纂,可见其当时在温州的地位之高。 高手辈出,善弈也能诗 永嘉弈派后来还出了周源、徐希圣等高手。周源,一作周躔,又作周缠,乐清人。隆庆《乐清县志》载其“曾为郡掾吏。为人沉静,工弈。” 嘉庆《扬州府志》有“永嘉徐希圣游广陵,与乡人颜子明俱擅国手”的记录,误将京师颜子明为永嘉人,但这个失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永嘉弈派的强大。 除了周源、徐希圣外,还有赵文旦、赵文韶、明代温州唯一一位文状元周旋的孙子周珙、黄一鹏等人,都是永嘉弈派的中坚力量,可谓是国手辈出,声名在外。 特别是明代后期的方子谦等围棋国手,棋风多样,留下不少传奇。 万历十四年,永嘉、新安、京师派与新崛起的宁波四明地方高手,曾在余姚举办在围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比赛。方子谦应邀到会,与邵甲及新安汪绍庆等比赛棋艺。 吴国伦《观方子谦弈棋赠之长歌》“永嘉山水称多奇,何物方生山水姿”“批亢捣虚势莫测,弹远击近途阽危”。可见方子谦也继承了永嘉弈派的风格。 李维桢在《弈正序》中认为方子谦“其弈品号第二”。方子谦不仅善弈,并能诗精文字学。诗弈皆擅长可以是后期永嘉弈派的突出特点。 温州后来又出了陈谦寿、包厥初(字幼白)、永嘉僧郑野雪(郑头陀)等高手。郑野雪还是温州围棋史上唯一有对局棋谱遗世的棋手,为后人研究温州明时永嘉派棋风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有学者认为,永嘉弈派是一种反映温州市井社会和平民大众整体面貌的世俗文化,它是温州文化集群运作的代表。而集群运作也是温州人的一个突出性格。 到了现当代,温州被誉为“象棋之乡”,出过谢侠逊、诸宸等“棋王”。 参考资料: 《明代永嘉棋派述略》潘猛补 《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洪振宁 《小说家吴承恩的围棋诗,吴承恩对围棋有很浓兴趣》胡廷楣 《论晚明时期士人与围棋国弈的互动》张如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8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游记的妖怪进阶史哪一类降伏难度系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