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是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味健胃消食药。同时麦芽也是一味十分常用的药食两用品,而这一药食两用的特性亦可从其药源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中体现。

1

麦芽之药名

《诗经·大雅》中载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诗句,饴就是指饴糖,因其以麦芽为原料制备而来,故有俗称麦芽糖。可见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人掌握了制备麦芽的技术。麦芽入药首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在历代本草中还有大麦芽、穬麦芽、大麦蘖等别名。

1.大麦芽、麦蘖“大麦芽”之名见于清代本草典籍《本草备要》,反映了麦芽来源于禾本科植物大麦。在古代文献中,麦芽还有“麦蘖”的别称,《说文解字注》:“凡木萌旁出皆曰櫱”。“櫱”通作“蘖”,“櫱”的造字本义为: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后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麦芽是大麦浸泡发芽后的干燥品,其芽之形态就如同麦子长出的分支,《说文解字》曰“蘖,芽米也”,故名“麦蘖”。

2.麦芽“来”是“麦”的本意,即麦子为从外域引进的作物(麦子是由西域引进到中原地区)。“芽”字下部的“牙”,表示尖利的齿,本义为比喻草木刚萌发的尖齿状幼体。《说文解字》云:“芽,萌芽也。”这与麦芽的制作方法有关: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度、湿度,使其出芽,待幼芽长至一定程度后晒干或低温干燥,故称之为麦芽。

麦芽的相关名称直观地揭示了麦芽的生产原料和制作方法,而这也提示了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在很早以前便已掌握了“浸种催芽”的农业技术。

1

麦芽之食用

麦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不但满足人们的饥饱,而且以多种应用形式丰富民众的饮食生活。来源于大麦的麦芽两栖于药食两用,往往寓药于食,在丰富人们饮食生活的同时,又发挥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以麦芽作为主要原料的饴糖,不但口感怡人,可以作为零食、食品添加剂、调味品使用,而且具有润肺健脾、润肠通便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对于习惯性便秘、慢性干咳以及脾胃虚弱等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在冬令进补的膏方中,饴糖更是多数膏方不可或缺的调味、收膏的品种。除了饴糖之外,麦芽还以食疗、药膳等形式用于茶饮、菜肴、汤水之中,具有一定的调养作用。如对一些脾胃功能不强、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的人群,可以选用山楂、麦芽煮水作茶饮,能开胃、增进食欲。

1

麦芽之药用

大麦的成熟果实经水浸发芽后化身为麦芽,具有向上生发之性,并赋予了其特有的性能功用:味甘,性平,归脾、胃、肝经。麦芽性用平和,消补同体,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开胃、疏肝解郁、回乳消胀的功效。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积滞、脾胃虚弱麦芽治疗饮食积滞病证时多用炒黄甚至炒焦的炒麦芽或焦麦芽,尤其适用于食用过量的米面、薯蓣后出现的的脘腹胀满。同时麦芽味甘气香,具有健脾开胃之效,也可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不思饮食、腹胀不舒等病证。

2.肝气不舒、肝胃不和麦芽的生发之性与肝之升发相应,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用于肝气郁滞、肝气犯胃而出现两胁胀痛,食欲下降、嗳腐吞酸等症状。

3.产后回乳、乳汁郁结麦芽具有回乳消胀的功效,常用于产后乳汁不畅以及哺乳期妇女的断奶。可每天用生、炒麦芽30~60克,煎汤分2~3次饮用,有确切的效果。该作用同样可用于小儿乳积不消。但是麦芽的回乳作用对于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不适合,应当慎重。大麦从西域来到中原,浸种催芽的农业技术使它在中原大地上更好地生根发芽,成为重要的粮食农作物;大麦经水浸后又化生为中药麦芽,成为调理脾胃、防病治病的常用药物。

专家简介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RECOMMEND----------------

拓展阅读

自制中药香囊有讲究葛之覃兮施中谷,根如白茹性平和白芷花开绕屋香,驻颜有术行古今人间有仙草———石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