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忏悔之意乐与加行
白癜风药物 http://m.39.net/pf/bdfyy/bdfyw/ 忏悔之意乐与加行 丑三(如何精进)分二:一、意乐;二、加行。 寅一、意乐: 所谓的善与不善,应该是心上安立的,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心里的三种不善(贪、嗔、痴)永远也没有开许,而身语方面的不善,如果发心是善,也可以有改变的机会。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世间上的一切痛苦(行苦、变苦、苦苦)都来源于不善业,哪怕天气热的时候出现热风,天气冷的时候出现寒风,这些不悦意的事物都是不善业造成的。佛在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任何人造的如果是善业,果报必定是快乐,造的若是恶业,果报必定是痛苦,这就是因果规律,也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种的是稻子,长出来的肯定是稻芽而不是麦子,这就是四种真理中的“法尔理”。 既然一切不善业中产生痛苦,我们无始以来造了那么多恶业,今后怎么解脱啊?这个问题,大家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反反复复地省察自己,一心一意地专心忏悔,日日夜夜中修持菩提心,否则的话,无始以来的罪业那么多、那么可怕,我们是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 当然,首先应该在相续中有一个因果正见,《中观宝鬘论》云:“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因果正见(相信三宝有加持、本尊有力量、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此人必定堕入恶趣;如果有了这种正见,这个人就会生于善趣。所以因果正见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就会好好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就有解脱的希望了。 忏悔罪业的时候,不仅是行为上的,内心中也必须要有忏悔之心,这种心应该很急迫、很强烈,不会认为过一段时间再忏悔也可以,而是知道以后马上就行动,不给自己找许许多多的借口。这样的话,人生虽然短暂,但也有忏悔修行的时间。以前有个金厄瓦格西,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睡过觉,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一直精进地观修人身难得。后来他的上师仲敦巴劝他:“弟子啊,你这样会因四大不调而生病的,还是应该好好地休息。”他回答说:“一想到人身如此难得,我就没有想睡觉的念头了。” 不像我们有些人,每天都睡得特别香,第一个闹钟响了醒不过来,第二个闹钟响了还是醒不过来,等到醒过来时,阳光已经照到枕头上了,这时候自己特别后悔,“完蛋了!完蛋了!今天又睡过头了”,气得把闹钟扔到垃圾桶里……为什么会睡懒觉呢?就是因为对转生恶趣没有恐惧感,对自己所造的罪业,也没有惭愧之心,这样的话,每天肯定睡得特别香,怎么样都觉得无所谓,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这样的态度不太好,我们应该向金厄瓦格西学习。话又说回来,一点都不睡觉,从医学上来讲也是不行的,还是应该少睡一点。金厄瓦格西一生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我们有些人也发愿要念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以前法王如意宝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在课堂上一讲,很多人发愿都念一亿遍),但现在不知道念了多少,由于你们解脱生死的念头不是很强,缺乏强大心力的推动,所以不会那么精进。 我希望大家对修行不要一冷一热的,心情好的时候要背这个背那个,心情不好了,就把中观扔在这边,因明扔在那边,加行扔在前面,“呼呼呼……”,每天睡得昏天昏地;过了几天,好像又变成了另一个人,什么都要背,什么都要修,精进得不吃不喝、废寝忘食。这样变来变去可能不太好,我们对闻思修行应该有个不松不紧的态度,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时特别精进,这种现象我一般是不太相信的,不知道他到底是虎头蛇尾、还是虎头虎尾,毕竟学佛法不像吃顿饭那么简单,应该有个长远的打算,这一点相当重要! 寅二、加行: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我由于愚昧无知而造作了杀生、邪淫等自性罪,或者受戒才成为罪业的过午进食等佛制罪。 所有的罪业,都可以包括在自性罪与佛制罪当中。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 划分这两种罪业时,有四种情况: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杀牦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杀害众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触火、过午进食等,或者受八关斋戒者未到时间就吃饭;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时的吃饭等各种行为。 当然,有关佛制罪与自性罪,戒律中也有很多的分析。譬如说饮酒这一条,声闻俱舍派的论师认为是佛制罪,戒律派的论师认为是自性罪,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是佛制罪。但到底属于哪种罪呢?实际上应该是佛制罪,佛在戒律中也讲了,这是专门为受戒的人而制定的,但也间接成为自性罪。这方面的辩论,在戒律方面的《大海广疏》中有广说,我在此不多作阐述。 有些人认为:佛陀若不制定这些戒律,别人犯也不会有过失的,但制戒以后再犯就变成了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促成者或罪业的因吗?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 前面的“所净六门”中也讲了,自性罪与佛制罪包括了一切罪业,无始以来这些罪我们犯过不少,不管是能回忆起来的、不能回忆起来的,都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怎么忏悔呢?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忏悔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将十方诸佛(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根本上师)迎请在前方的虚空中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自己身体五体投地恭敬顶礼,双手以莲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满强烈的惭愧、追悔之心;语言上念诵这一偈颂。 平时我们在其他上师或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时,也可以念诵这个忏悔偈。忏悔时应该有一种怖畏之心——“我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假如没有好好忏悔,罪业还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堕入恶趣了。”有些藏族老乡在一些上师、大德面前忏悔时一直哭,不停地诉说自己以前造过什么罪,不知能不能忏悔清净,这些人一看就知道有追悔之心,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罪业就有忏净的机会。而有些人在忏悔时,虽然表面上说“我造了很多罪,业力非常深重”,但态度不冷不热的,好像有种无所谓的感觉,这样也不一定能忏悔清净。所以,忏悔时首先要具备一种畏罪心。 有了这种心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忏悔,比如顶礼、念百字明、修曼茶罗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殊胜的。在座的道友以前修过五加行的就不说了,没有修过的话,有时间一定要圆满十万个大头、十万遍百字明。有些人总是跟我说:“你快点给我安排一些修法啊,不然我的时间空得不得了。”其实,你不用太着急,需要修的有的是,想一想无始以来自己所造的恶业,以前不信佛时,不说别的,你在餐厅里吃了多少众生?这一点就够你忏悔的了。为了忏悔这些恶业,大家每天最好安排一定的时间多念一些百字明。前段时间我们学《大圆满前行》的时候,里面就讲了百字明的功德,以前我有个朋友,他再三看了《大圆满前行》后说:“百字明的功德这么大啊!我造了很多的业,这样的话——嗡班匝萨埵萨玛雅,玛呢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色多喀友美巴瓦……”,每天都非常非常精进地念,假如看到有人来了,就把念珠偷偷地藏起来。 忏悔确实是很重要的,它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无尽智慧经》中说:“忏悔是积累资粮的一种方便法。”律藏中也说:“通过忏悔,可使自相续中的罪业减少,功德增上。”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我们相续中的如来藏明镜,若被两种障碍的灰尘遮障,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影像就不会现前。”可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修什么法也不会得到感应的。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感应就怨天尤人,“这个上师坏得很,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一点验相都没什么”、“佛法坏得很”……尤其是刚学佛的人,嗔恨心和邪见比较重,一直都是怪这个怪那个,从来也不怪自己。其实,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在外境上,应该好好反观自己,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罪业那么多,必须要通过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来进行忏悔。《学集论》中还说,观想空性、念诵咒语、持诵经典等都是忏悔的方法,所以,不管是念《金刚经》还是《系解脱》,我们都应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若能这样的话,真的非常好! 今天有个人问我:“我早上半个小时实在观不起来,可不可以一直念金刚萨埵心咒?”我说:“很好,这就是修行!”如果你们半个小时中不会修菩提心,那也可以观想在金刚萨埵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所谓的修行,并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一直安住在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只要把所学的法能用上就可以了。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否则中阴的恐怖景象现前时,那是根本不管用的,若能在相续中有一点点串习,即使只有短暂的时间,也会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现在的学佛机会相当难得,我希望大家学了以后能尽量用上,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自己的各种罪业,这一点相当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pz/5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俱舍论颂疏讲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