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鱼稻ldq
我县在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中,积极探索推广“鱼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鱼稻共赢”,也为“旱改水”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模式。 日前记者来到渠黎镇渠莳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点,多亩的水田已经基本插上了水稻。绿油油的稻叶随风飘动,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得益于“旱改水”项目的实施,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去年对多亩低洼甘蔗地提质升级,把旱地变成水田。同时,依托清华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种植巨型水稻。同时利用投放百草浆产生螺旋藻进行物理保水技术,打破常规旱改水项目不保水的技术瓶颈。活性螺旋藻蛋白质含量高达67%,不但是一种新型的生态藻肥还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保持养分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种出的水稻不仅个子高而且产量高,同时不需要施放农药化肥,比传统种植水稻提早成熟20天以上,亩产超过斤。 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我们去年收割的巨型稻亩产是湿稻谷有斤,干稻谷斤。当时的稻谷收完了以后,我们拿出来一部分当地的农民直接在地头买走了,湿稻谷一块五一斤。还有一部分我们打成米,当地市场上卖到四块钱一斤,还是很畅销。 由于螺旋藻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能将水温和地温控制在相对恒定的区间内,今年3月初,渠黎镇渠莳村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点就开始种植水稻。 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我们的水是恒温的,在三月初,我们就开始插秧了,比农民插秧要提早到一个月以上。今年我们选择了两个好一点的香米的品种。插秧已经完成了90%以上了,我们在这个月底以前全部要完成。 在水田里,记者看到,禾花鱼、塘角鱼等在田里跳跃,有的鱼儿还钻进放在水田里的鱼笼。去年7月,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就开始在水田里投放一百二十多万尾的禾花鱼、黄骨鱼、泥鳅鱼、塘角鱼、田螺、青蛙等进行高密度养殖。“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鱼稻共生”种养模式,一方面稻田里放养的鱼、青蛙等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鱼儿排出的粪便又可以成为水稻生长的肥料,不再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另一方面水稻里的螺旋藻料为鱼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鱼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实现了绿色生态发展,又极大地提高了鱼稻的品质,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鱼稻共赢”。 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主打的三个品种,一个是荷花鱼,一个是泥鳅,一个是田螺。一次性投苗,它是可以自繁,可以不放苗了。从春节过后,我们的水稻田里面的鱼在陆陆续续地在上市。现在已经卖出去了有几万斤的鱼,我们还在不停地的销售,基本上是不愁销的。 近年来,我县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了《扶绥县山林水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强化推进措施,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通过大力实施“旱改水”项目把水、田、路综合治理,建成易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 一年,扶绥县实施“旱改水”项目66个,实施面积.88亩,新增面积.亩。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增加水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占补压力。同时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韦雪花罗尊梁盛 编辑:黄琳琳校对:吴特寺初审:李核宇复审:卢文斐终审:何旭亮监制:黄凤鸣版权声明: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7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户争夺战,零售商怎么办来自沿江稻区农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