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典历窃国者侯落骂名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有郤,弑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郤。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適,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将欲击田常。太史子馀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贼也。”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 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 ……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相齐。常谥为成子。 三年……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悼公四年,田乞去世,儿子田常接替了他的职位,这就是田成子。 同年,鲍牧因为与齐悼公不和,杀了齐悼公。齐国人共同拥立悼公之子姜壬,为齐简公。田成子常与监止分任左右相,辅佐简公。田常嫉恨监止,但监止受到简公的宠幸,自己无力把他除掉。于是田常再次使用田釐子的办法,借粮时大斗出,收粮时小斗进。齐国的百姓歌颂他:“老婆婆呀采芑菜,送给田成子。”齐国大夫朝见时,御鞅劝谏简公说:“田常、监止不可并立,请君主来选择吧!”简公不听。 子我是监止的族人,曾经与田氏有过矛盾。田氏的远房族人田豹侍奉子我,很受宠幸。子我说:“我想把田氏的嫡系全部除掉,由你来接替田氏家族。”田豹说:“我于田氏家族而言,只是远房支属。”没有答应。过后田豹对田氏说:“子我将要诛灭田氏,如果不先动手,就要大祸临头。”子我住在宫中,田常兄弟四人驾车入宫,要杀子我。子我关闭了宫门。这时,齐简公正与妻妾们在檀台饮酒,想要发兵攻打田常。太史子馀说:“田常不敢作乱,他是来为国除害的。”齐简公没再发兵。田常退出宫中后,听说简公发怒,害怕被杀,想出逃别国。田子行劝谏道:“犹豫不决是成事的大敌。”于是田常就去攻打子我。子我也率部下来攻打田氏,结果子我战败逃走。田氏的部下便追杀了子我和监止。 简公出逃,田氏的部下追到徐州,捉住了简公。简公说:“我如果及早听从御鞅的话,就不会遭受这样的灾难了。”田氏的部下害怕简公恢复君位后会杀他们,就杀了简公。他在位仅四年。于是田常又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君,这就是齐平公。平公即位后,田常为相。 杀了简公之后,田常害怕各国诸侯讨伐自己,就归还了侵占鲁国、卫国的全部土地,西边与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订约,南方与吴国、越国互通使臣,建立功德,施行赏赐,亲近百姓,齐国重新安定下来。 …… 这样做了五年,齐国的政权都到了田常手中。他把鲍氏、晏氏、监止和公族中较为强盛的人士全部杀光,把齐国从安平以东到琅邪的土地,划作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比平公享有的领地还要大。 …… 田常去世后,他的儿子襄子田盘接替了他的职位,任齐国相。田常的谥号为成子。 齐康公第三年……魏文侯派使臣报告周天子和各国诸侯,请求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答应了这一请求。齐康公十九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的诸侯谱籍。此年为田和称诸侯的元年。 很多人知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个成语,但是谁知道这是源于田常的呢?庄周在《胠箧》一文中说:“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后世便以这个成语讥讽社会上的种种反常现象。 司马迁对田氏一族的兴起说得很平和:“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专齐国之政,非必事势之渐然也,盖若遵厌兆祥云。”大概意思就是田家的发展是某种命运的结果。 读过这段典故,窃以为田常还是个挺能干的人。他专权之后,虽说也不遗余力地诛杀对手,但“修功行赏,亲于百姓”,经过田氏几代人的努力,齐国终于强大起来。 田常用小恩小惠的手段拉拢百姓,争取舆论,以至民众自发地为其唱赞歌,可谁知道他背后包藏的巨大野心呢?成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后面,还有两句,叫“大恶若善”“大奸若忠”,这后两句,指的就是田常之类吧? (玄承东) ▲稻芽:稻芽呈扁长椭圆形,两端略尖,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炒稻芽偏于消食,用于不饥食少。焦稻芽善化积滞,用于积滞不消。各产稻区均产。 编校:席娟娟审核:王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5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杭州女子吃了4只小龙虾,半夜突然痛得大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