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情系众黎民造福济苍生

在坎坷的宦海生涯中,苏轼广泛而渐进,的变革主张未能实现。他离京外放三次,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处共担任了近16年地方官。在这些地方官任上的政绩足以显示出,苏轼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造福百姓的良吏。

苏轼在风翔做签判时,这里的旱灾一直很严重。在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封建社会,人们的衣食主要靠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是否风调雨顺,决定了收成的好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治乱。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引发社会的动乱。因此,苏轼很希望消除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每当发生了干旱,他总是向天公祈祷。他在凤翔这段时间写的诗反复表达了渴望上苍普降雨露之情。如在《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谿堂读书》中说:‘?中间罹旱嘆(干旱),欲学唤雨鸠。”那地方遭受了如此严重的干旱,我宁可变成呼唤下雨的山鸠鸟。《至磻溪未明》里:“安得梦随霹雾驾,马上倾倒天瓢翻”;如果真能像梦中那样跟随雷公的车驾,我定会马上将其天瓢覆倒,让雨倾人间。《憩翠绿亭》中“我来秋日午,旱久石床温。安得云如盖,能令雨泻盆。”把诗人渴望下雨,解除旱情的心情表现得真切感人。正因为他有情系黎民的古道热肠,一旦久旱逢雨,他的欣喜之情就溢于言表了。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在他公堂边修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无雨,河床见底,农田龟裂,眼看今年小春无收,大春的庄稼也种不下地了。没想到老天忽然发了慈悲,一连三天大雨,干涸的农田滋润了,见底的河床灌满了。凤翔的官民都沉浸在一派喜悦之中:官吏们在庭堂上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载歌载舞,农民们在田野里高兴地欢歌庆祝d为干旱而忧心的人们。,开怀了,因干旱而愁出病来的人们,病也不治而愈了。:恰巧这个时候,苏轼的亭子也修好了,为了庆贺这次大旱后的降雨,,苏轼就把这个亭子取名叫“喜雨亭”,并写下了著名的《喜、雨亭记。全文、以“:亭以雨名,‘志喜也”为纲,从修亭写到忧旱,从忧旱讲到喜雨毛文章写.得感情真切;气势雄,浑,: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情感。

他任徐州知州时,也遇上了严重的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照例去向上苍求雨,不久竟然得雨,他又照例去谢雨。在归途中,目睹农村中得雨后的欢乐景象,他一连写了五首《浣溪沙》,.其中-首这样写道:

麻叶层层蓉(q7ng,麻类植物)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缫丝的农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摘下新熟的麦子)捣耖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雨后的荣麻叶绿光闪闪生机蓬勃,村中弥漫着煮茧的香味,你听,篱笆那边传来的是正在缫丝的村姑充满喜悦的话语。头发已白的老人拄着藜木手杖醉眼惺忪,望着那丰收的景象,他摘下那新熟的麦穗准备做成干粮尝新呢,今年可以吃饱饭了,请问,那豆子又什么时候熟呢?这首词写出了雨后初夏麦收时节的农村风光,活像一幅生机盎然的风俗回画。

苏轼还非常注意抗旱、防旱的工作,积极,修建水利设施。。他在杭州任通判时,就和太守陈述古-起疏浚了钱塘六井。杭州近海,那里的水又苦又涩,人畜不堪饮用。唐朝薄相李泌,曾在这里凿了六口井,引西湖水来供,老百姓的需用。后来自居易进一步治湖浚I井,老百姓靠这些水来生活。但在他任通判时,有的井早就淤塞不能用了,尤其是天旱之年,老百姓的饮水都成了困难。于是苏轼协助陈太守组织杭州百姓整治修复了六井。第二年江浙一带又遇大旱,饮水十分困难,而杭州人民却不仅不缺饮水,还解决了,洗澡,,洗衣,喂牲畜等问题。杭州人民对陈述古、苏轼是非常感激的。

苏轼对抗旱救灾工作十分关心,他并不消极地去祈雨子天公,而是积极组织农民去抗旱。他有一首《无锡道中赋水车》的诗就表现了这一点: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体大坚固的样子)蛻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huo,俗称猪婆龙,鳄类爬行动物)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翻动的水车像翻飞的首尾相联的群鸦,静止的水车更像那已脱去皮肉的蛇的骨架,可是它却能让翠浪铺满田畴,倒映天上白云,使绿针似的稻芽遍插水中。洞庭的五月干旱得风吹沙飞,猪婆龙也干得在洞中叫唤,像是敲击衙鼓,天公难道还看不见那些因干旱而涕滏的老翁吗?你应该快叫阿香(传说中推雷车的女鬼)快去推雷车降雨吧!

诗作既写了水车动、静时的不同情状,又描绘了水车的灌溉功效。后半首又笔锋一转,描述了大旱之年的情景,祈祷天公能及时降雨,表现了作者对旱灾中农民的深切同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及忧虑。尤其是前半首那样描写农具,在我国诗歌吏上是绝不多见的。

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旱问题,他非常关心水利建设,在兴修水利方面他用自己的行动立下了一座千年永垂的丰碑。受到杭州人民子孙万代的颂扬。他在这里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疏浚泥沙淤塞的茅山河、盐桥河,整治这两条内河航运枢纽通道,解决了蓄水问题。杭州城内有运河通过,茅山河、盐桥河是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要F:;道,把内河航运和海运联成一片,但每次涨潮,海水总是挟泥沙倒灌,造成河道淤塞,舟行困难。苏轼组织人力在半年时间内就疏浚了两河,长各达十余里,深八尺以上。杭州父老谈到此事时都说,三十多年来,开河从没有这样快这样深。为了巩固这一成果,他又采纳部下苏坚的建议,建造堰闸,随潮水涨落或关或开,避免了“淤填”和“涸竭”,也保障了干旱时的灌溉。他还采取了“以工代赈(救济)’r的办法进行上述工程,使它与救灾结合起来,解决了灾民的生活困难。

二是疏浚西湖。唐代诗人自居易在杭州做官时,曾领导组织疏浚西湖,引水灌田达千余顷,。但宋自开国以来,由于没有经常疏浚,湖水逐渐干涸,长满了野草。苏轼第一次在杭州作通判时,西湖就已淤塞十之二三。这次在杭州作知州,相距不过十多年,西湖却已淤塞过半,如果再不疏浚治理,再过20年,西湖必将全湖堙没,不复存在。西湖的淤塞已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引起了苏轼的严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