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的定义是什么?

答:我希望问这个问题的人是新来的,而不是已经了解了很多佛教术语的人,因为用比较简单清新的方式来谈“心”的话会更具有原发性。

要给“心”下定义实际上很困难,传统上以两种方式来讲,一种是究竟的,一种是相对的。

相对来说,心是明觉,或者说“是”,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主体或觉知者。究竟来说,佛教认为,在心里面没有心,心的本身就是“明”,这表示心是超越一切二元染污的。进一步讲,在成佛的状态是没有所谓心的,因为心就是染污。再多谈一下“心”,因为我们这次是讲修心。如果你问贪嗔痴是不是心,我必须说,是的,这些是心的表现,是粗分的心,但这并非心的本性,因为心的本性是觉或明,但当我们谈到“明”,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去知道、去了解,这个“明”甚至包括了“无明”的状态。

我今天并不想讲心的本质是什么,根据提问,我要讲的是心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一般佛教徒都想找出什么是心的本性,但实际上你应该先了解心的定义,然后才能找到心的本性。

心绝对不是指大脑,心也不只是感觉和情绪。唯识宗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心,所有我们可以想到、看到、听到、尝到、触摸到的东西都是心。

当我们看到一个目标物,比如花,佛教徒说,这朵花就是你的心,因为佛教徒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同时出现的,除非那个东西被认知为一朵花,否则它就不是一朵花,对花的认知必须由心而来。

同理,不光是花这个概念,包括花的相关属性,它的颜色、高度、大小、形状,无不是我们概念化的结果,比如这朵花是红色的,那是因为你定义它为红色,在此之前,红色是不存在的,最终你会发现,构成花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你的心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涉及情绪或烦恼的问题,在我们定义花、一杯水、桌子、麦克风的时候,只是给事物加上了一个标记,虽然这也是染污,但至少还没有引起我们情绪上的反应这一更严重的染污。

你的问题是“心的定义是什么”,照理我的答案应该表达为“心的定义是这个或那个”,但我不这么说,相反,我是说,每一个,这个、那个,都是心。我们认为这是红的、那是蓝的,这个大、那个小,这种心如果不加以训练的话,那它很快就会发展到开始定义一切你所碰到的东西,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下一步就产生情绪的反应,讨厌那个坏人,喜欢这个好人,于是一切的烦恼由此产生。

探讨心的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被有关心的理论带着到处跑,但几乎每个人都难免如此。

我再讲一次我经常讲的一件事,在轮回和涅槃之间。

就在今天早上有人来问我一些事,从他的提问里我看得出来,他是真心诚意地认为自己很了解轮回,但是我不同意,因为当你真正地了解了轮回,你就懂了一切的佛法。这并不是说你没有生活在轮回里面,你现在的确生活在轮回之中,但是身处轮回和了解轮回根本是两码事。

佛教徒往往认为“我对轮回已经非常了解了,我唯一不了解的就是涅槃,所以我才要来修法”。当你这么讲的时候,就表示你完全不了解轮回、不了解佛法。

再多谈几句。有甲乙两种轮回。

轮回甲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教给你的、你可以在佛教的书里面读到的那种轮回,我把它叫做假的轮回,这个轮回是你在佛书上学来的,它里面讲些什么呢?痛苦、烦恼、业、各种情绪,等等。令人惊讶的是,多半的佛教徒一直试图去除掉甲这一类的轮回。

真正的轮回是轮回乙,这种轮回对多数人来说,在潜意识里或秘密的心中是从未愿意去放弃掉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放弃我们的野心和烦恼呢?如果要我们谈谈轮回有哪些过患,那倒很简单。

同样,涅槃也分甲和乙。

涅槃甲就是别人教你的那种,令人愉快的,充满智慧的,等等,这正是我们所要的,但涅槃甲实际上是假的涅槃。

真正的涅槃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槃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请记住这点。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打破所有的参考点,那就是成佛,因为佛教徒认为,只要有一个参考点,你就会和它比较、和它竞争,你就会希望达到它,或者希望避免它,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造作,而任何的造作都是痛苦。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真的达到了涅槃,意味着失去了任何可供参考和对照的东西,那么你目前这个充满着染污的心只会觉得涅槃是件无聊透顶的事,因为那里不再有竞争,不再有过去,你明白吗?我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所喜欢的“涅槃”只不过是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快的车、更好的交通系统、更漂亮的树、更方便的供水……这是我们所要的“涅槃”。

为什么你想要全知的智慧?

因为你希望知道别人心里在打什么主意,而这是很有趣奇妙的事,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成佛。当我们对某种粗重的烦恼觉得厌烦的时候,我们就想象出一个“成佛”的概念来憧憬,这种动机是错误的。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涅槃甲实际上就是轮回乙,求假涅槃的人总是落入真轮回,没有人真的想把真正的轮回除掉,我们成佛的动机只不过是在受苦的时候得到一副速效的止痛剂。

现在回过头来讲“心”。我说,每一样东西都是心,所以心需要训练,如果你把心训练好了,每样东西都训练好了,每样东西都变得有弹性。

你可以去观察有耐性和没耐性的人,对一个没耐性的人来说,每件事好像都充满了困难,但是同样的状况却不能对有耐性的人造成多大的干扰,因为这个世界如何反映给你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宽广。

问:何为无我?

答: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佛教认为,你所认为的样子并不是那个事情本来的样子。你是怎么样看你自己呢?我们有某些定义,最常用的,比如名字。你的名字叫做“吉米”,你就会认为“吉米”就是“我”,如果有人说“吉米”不好,那个被叫做“吉米”的人就会觉得受到伤害;如果有人说“吉米”好,那个被叫做“吉米”的人就会觉得很高兴。

再如地位,地位就是你认为自己如何如何。比如你是一个翻译,要是人家说你翻译得很糟,你就会觉得不舒服;要是人家说你翻译得不错,就算实际上并不怎么样,你也会感觉良好。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粗,比如今天要打蓝领带,要穿白衬衫,然后发型要怎么样,以至于每一件事。这一切都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如果你坐下来想想,这些真的是你自己吗?不是。

如果这些真的就是你,如果“吉米”真的就是你的话,你就不必经过很多很多的困难来证实你是“吉米”。前面我讲过章喇嘛的例子,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呢?因为我们试图证明自己是某人以获得安全感,越多朋友越好。

为什么你需要安全感?

因为你没有安全感,就算有一千个朋友你都觉得不够,一百万个也不够,你的地位越高你就越想往上爬,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安全感。为什么会有不安全感?因为在潜意识里你知道你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为什么我经常用潜意识这个词呢?因为我们绝大部分时候都被第十代、第十一代的妄想占据住了。

如果自我的幻象不会给你惹什么麻烦的话倒也罢了,但问题是自我的幻象给我们惹了许许多多的麻烦,所以佛教告诉你,让我们来面对我们自己,好好地看一下,你就会发现你自己里面什么都没有,但跟你讲“什么都没有”又可能不太好,所以佛教有时候会换一种更聪明的说法,说你里面具备了一个很美的东西,叫做“佛性”。

上面的问题可以跟现在这个关于佛性的问题连在一起,提问的人对前面举的一个例子不太满意,我了解这一点。我常常说,佛性是无法直接描述给你的,但是我们可以描述一下无明消失的状态。我告诉你说,这个杯子是空的,这时我们谈的是空,但你不认为我们仍在谈某个东西吗?就和谈牛奶或糖一样,因为我们谈的空是代表某个东西不在时的状态,牛奶什么的不在杯子里,所以我们说杯子是空的。佛性也是这样,我们可以谈的是染污不在时的状态。

什么是佛性?

今天晚上,我们首先要谈谈战士具有的“基本的善良本性”——佛性。我们生为人身,都具有人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佛教称这个为佛性。所有的佛教徒都被人教导了,相信了我们都有这个佛性,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证实,在我身体的这边或那一边找到佛性。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别人这样讲我们就这样接受,我们会这样讲:是佛这样讲的,我的教师这样说的。你这样讲也可以,但你说是你的老师这样说所以你接受了,实际上你所讲的,就是说实际上是你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也许别人问你:你为什么会相信这种事情?你会说是佛说的。别人说:“为什么是佛讲的你就会信,佛也会犯错啊?”你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你相信佛不会犯错?”那些很伟大的逻辑论师,比如说龙树、世亲,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逻辑证明了佛是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人。

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龙树没犯错,为什么呢?”你说:你老师的老师告诉你的老师龙树很对。别人也许说:“也许你老师的老师也犯了错,把你老师也教错了。你说不对不对,我的老师都是对的。”为什么你说你老师是对的呢,因为你相信他是对的。最后一直追溯到你自己。

我们被人教导在我们的内在有个非常非常美好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佛性,但是看看我们自己,几乎找不到,有任何现象能证实我们内在有一个好的东西,但你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成百上千的原因,来证实在我们的里面全是一些不好的东西。

这么多年我们经常会嫉妒,然后我们会骄傲,会生气,所有这些负面的情绪我们都有,我宁愿相信在我们里面有一个非常罪恶的本性。

假如我们内在有一个这么美好的本性,那它就应该表现出来对不对?可我们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譬如说我们有一些对老师的信心,但通常维持一天、一个月或一年,这个信心就没有了。或者有一天你突然走进一个装潢非常庄严的佛堂,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上师,他用优雅的语言、语句教导你一些东西,当然了,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会觉得他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种情况下呢,你非常仓促地就想作他的学生。这种很快想要做上师弟子的心情,就像你非常努力地想要很快地和一个你马上就会跟他离婚的人结婚。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证明我们的确是有佛性,否则整个佛教所建立的哲学就没法站立起来。你认为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你有佛性?

2.佛性的定义

在我们这个课程里,我们并不把佛性叫佛性,我们把他叫做“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之所以要用这个名词而不用“佛性”,就是因为每当别人提到佛性,你就会想到佛,马上想到你自己的佛堂,佛堂里有一尊佛,那个佛身上都是金色的,然后怎么样……所以当我们提到佛或佛性的时候,我们总把他和一个物质的东西连在一起,所以我们用这个词,可以赋予“佛性”一个更新的意思。我会试着用一个逻辑来证实我们内在是有佛性的。

基本上我们相信有佛性,就因为相信一切染污都可以被清净。

佛教徒是相信因果的,举例来说:你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愤怒并不是从它本身所生起来的,它必须要有某一个原因,然后产生这个结果。就算你有生气的原因,但如果你对原因有一个对治的相反的力量,也许这个结果就不会出现。所以我觉得能了解因,就可以知道果。

这种所谓因果之间的关系,讲小的方面就算一个农夫他也懂。例如他们想要种稻子,他们用稻谷的种子做原因,并知道种子可以发芽,然后他们知道把种子种到土地里,配合适当的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最后能得到稻谷的果实。但中间如果有一个对治的力量出现,譬如说有一把火将这个种子烧掉了,那就不会有稻谷的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其实业力并不是一个有什么特殊的色彩、有三个眼睛、有獠牙的那种东西,它只是很普通的。

例如:愤怒(生气),它需要有原因,也许生气本身就是原因,也需要一个缘,这个缘可能是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通常你只要去了就会很不舒服,或是让你和你最讨厌的人同坐一辆公共汽车。而你那天早上心情又不好,当这三个情况都具备的时候,你就可能会生气。但是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对治的力量,比如说你有慈悲,这个慈悲就会把这个结果减弱,甚至使它不发生。

由此可见,我们实际上是可以把这个愤怒(生气)消灭掉的,就好像我们前面讲的,可以消灭稻芽是一样的。如果要稻子不长出来,要不然可以不播种,用热水去浇它,或者根本不浇水,也许我们把太阳都挡住等等。(如果我说的话被农业部长听到了,那么很抱歉!农业部长会不高兴的。)

同理,如果能把去让你不舒服的地方的次数减少,愤怒(生气)也是一样会减少的。要减弱或消灭一样结果,通常有两个方法:

一是把因或者缘减低。譬如在刚才种稻的例子里:我们可以把种子或种子需要的东西减少;二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外在的力量拿来做对治。

譬如说我们可以把它烧掉。此方法也可用于愤怒(生气),我们可以把愤怒的因或者缘减少,或者增加慈悲来对治。因此就可能把愤怒完全消灭。如果我们可以很努力地去把产生愤怒(生气)的力量减弱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消灭掉。

当然,当你把愤怒(生气、嫉妒、愚痴等),一个个都消灭的时候还剩下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在这个完全没有烦恼的状况时候,佛教徒必须要给这个状况一个名字,这个状况我们叫佛性,我们这边叫做最基本的善良本性。

3.善良本性不变

现在可以再举一个分析例子;我们所说的人类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就像是我们的衣服,当我们在洗衣服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我是在洗衣服,但实际上我们不是在洗衣服,是洗衣服上的尘土,衣服从来没有脏过。

你所持有的概念:我的这件衣服弄脏了,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如果你的衣服真脏了的话,你没有办法把它洗干净。正因为你衣服上的污垢是暂时性的,它不是你的衣服本身,所以你才能把它洗掉。当你洗过衣服以后,你就会说:噢,我的衣服现在很干净了,跟新的一样。这也是错的,因为你的衣服一直都是新的,我们所谓的污垢,譬如说汗,只是对你衣服暂时的染污。

这种情形就是我们每一天都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认识不够清楚。当我们把衣服上的尘土洗掉了,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我们讲的人类最基本的善良的本性,就是那个衣服本身。这种情况所有的人类都有,所有的众生也有,这个是我们需要知道的。这个是不是证明了有佛性呢?也许还是没证明。

宗萨钦哲仁波切:

修道的精髓是证得无我的智慧。证悟这样的智慧之前,我们都不了解佛陀教授的精义。为了证得这种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弹性、可以被塑造——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如寂天菩萨所说,如果你想要很舒服的走路,有两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一者将整个大地覆盖上皮革——但这非常困难;或者只要穿上一双皮鞋,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同样的,要训练及降服每一种烦恼,或者依照自己的愿望来改变世界是困难的。

事实上,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何佛教强调修心,要使心能够被塑造并具有弹性。只是心具有弹性仍然不够,还必须了解心的本性,这非常困难,因为这要了解无我的智慧。无始以来我们即在轮回里,我们的习性很强,完全被迷惑住了,因此这种智慧很难展现。那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这种智慧——累积功德。如何累积功德呢?

根据一般佛教的看法,累积功德的方法是要具备出离心,思量无常,克制加强自我的因和缘,致力增加智慧的因和缘,避免伤害其他众生等等。大乘是藉由对众生的慈悲来累积功德。

简短而言,成佛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有功德。如何有功德呢?根据大乘,必须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和自由。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合集下载:接: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过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jj/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