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法温热病middot气分证
温热病 气分证治二十六法(三) (二十)宣燥热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窍 燥热化火,上攻清窍,气血壅滞,耳鸣目赤,齿龈肿痛,咽喉肿疼,口鼻干燥,舌苔薄黄而干,脉象滑数。用清宣燥热方法。 薄荷1克(后下)连翘10克炒栀皮6克桔梗6克蝉衣3克生甘草6克桑叶10克 加减法: 若齿龈肿痛者,加白芷1克、防风6克、生石膏15克(先煎)、黄芩10克。 若头晕者,加苦丁茶10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 若目赤者,加木贼10克、晚蚕沙10克、竹叶6克、野菊花10克、赤芍10克。大便干者,加龙胆草5克。 若咽痛者,加牛蒡子5克、黄芩10克、茅根20克、芦根20克。 (二十一)清透热邪,以解温疟 温疟之发生,乃因邪热壅盛于里,阻滞经络,气血不得宣通,津液耗伤所致。症见但热不寒,骨节烦疼,苔黄脉数。用清透热邪方法。 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粳米30克桂枝木10克炙甘草6克青蒿梗10克芦根20克 加减法: 若舌苔黄厚垢腻,胃肠滞热不清者,加焦四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 注:此处所论之“温疟”,非属能查到疟原虫之疟疾,乃指但热不寒、骨节烦痛之证。即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说:“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二十二)疏风清热以畅气血,解毒消肿而定其痛 大头瘟或痄腮,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寒罢热增,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咽喉红肿且痛,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数而有力。此风温时毒侵袭卫、气,用疏风清热解毒方法,以消其肿痛,俟热祛毒解瘀化,则病自愈矣。 薄荷2克(后下)牛蒡子6克桔梗6克片姜黄6克黄芩15克酒川连3克(或马尾连10克)生甘草6克元参1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0克马勃3克 外用如意金黄散15克,醋调外敷,保持湿度,以散热消肿。 加减法: 若初起寒热不退,热郁不宣者,当加用风药,如蝉衣6克、防风3克。 若热郁不开,大便不通,舌苔老黄垢厚,口气甚恶者,方中加大黄3~6克,或紫雪散1~3克(冲)。并禁服荤、腥、黏滞食物,只进稀粥。 若热郁已开,火势急甚,肿势较重,红肿发亮,脉象弦滑有力者,即于方中去疏风之药,加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品,如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花粉15克,蚤休10克、银花30克。 若热势已减,肿势已消,皮肤湿疹加重,或流黄水,乃湿邪为患,忌食糖类食物,加二妙散以祛湿,并少入疏风之品以化湿,且可外用二妙散醋调敷。 又有痄腮初起,在火郁阶段,医生不明“火郁当发,火热当清”之理,早期即过用凉药,反使火郁而腮肿不消,往往延至1~2月,切不可再用清热解毒之品,必须改用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方法。 若初期过服寒凉,以致腮肿如核者,用柴胡6克、升麻6克、蝉衣6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夏枯草10克,以活血通络,软坚消肿。 若腮肿经久不消者,改用咸寒破结,辛香通络,佐以化瘀之剂,方如:生牡蛎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旋覆花10克、夏枯草10克、金果榄10克,红花3克、苏木10克、大黄粉1~2克、乳香粉1~2克,后两味同研细面,装胶囊送服。 若腮肿不消,但气血不足,体质薄弱者,可用养血益气,通络化瘀之品,方如: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20克,熟地15克、白芥子6克、麻黄2克、柴胡6克、黄芪10克、蝉衣6克。 (二十三)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而透丹痧 烂喉丹痧,是热毒塞滞气分,窜扰营分,消灼津液,故见高热口渴,烦躁不安。气分热毒壅滞,窜扰营分,血热充斥,弥漫肌肤,则肌肤潮红,密布细如针尖,高出皮肤,压之退色之痧点,热毒上攻,则咽部红肿疼痛,甚则腐烂,舌红苔黄,脉数。用清透热毒,凉营育阴方法。 蝉衣6克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生栀子6克连翘10克竹叶6克生甘草6克银花15克元参25克丹皮10克鲜芦、茅根各30克 加减法: 若热郁血分,舌绛且干,丹痧不透,可于方中加犀角粉0.5克(冲)、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 若咽喉肿痛时,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钟口含一次。 若丹痧大致透齐,可于方中再加凉血育阴之品,如生地15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二十四)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以退低热 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退,但余热未清,低热口干,心烦胸闷,纳谷不香,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细弱略数。证属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胃失和降,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法为宜。 竹叶3克生石膏9克(先煎)半夏10克麦门冬10克甘草3克沙参30克 加减法: 若年老体弱,中阳不足,脉象虚濡,舌胖苔白者,加人参粉1~2克(冲)。 若舌苔黄厚,或根腻厚者,可加焦麦芽10克、鸡内金10克、香稻芽10克,消滞畅中。 (二十五)滋润肺胃,兼以益气,退其低热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肺胃阴伤,津液亏乏,低热不退,口燥,咽干,或见干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用滋润肺胃,兼以益气方法,以退其低热。 北沙参10克肥玉竹6克冬桑叶9克麦门冬10克生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生甘草3克芦、茅根各30克 加减法: 若虚热化火,舌绛口干者,可于方中少佐苦泄折热之品,如黄连3克。 若阴虚脉细数者,可加地骨皮10克、青蒿梗3克、炙鳖甲10克,以清虚热。 若阴虚化燥,咳而痰红者,加阿胶珠10克、羚羊角粉1克(冲)、干荷叶10克。 (二十六)益其气兼以育阴,培后天求其纳谷 气分证后期,邪热已退,气阴两伤,夜寐不安,气短乏力,胃不思纳,脉濡弱而按之细弦,用益气育阴方法,以培植后天,促其胃纳。 党参6克天门冬10克干地黄15克砂仁1克北沙参15克 加减法: 若阴虚而血不养神,心烦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克、生牡蛎20克(先煎)。 若气虚较甚者,可加茯苓15克、炙草10克。 若气怯阳虚,下肢不温,舌白淡润,脉象沉弱迟缓者,加附片10~20克、桂枝木(或桂心)3克、生黄芪30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gj/6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俞敏洪先别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这4样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