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講稻杆经之無明愛業識
蘭心序:能攝十二因緣的四支是什麼? 師父所講文字版: 那么讲了之后, 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那么“虽然”,“虽然”就是虽然如此啊,既使这样子的了。那么前面好几处都写“虽然”,就是前面有这个总相,或者是一个总结性的论述之后,或者是有一个深度的阐明之后,然后再一回转,即使这样,即使如此。 然后呢,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那么现象界还是现象界,差异相还是差异相,还是这个样。虽然归宗到这个本质来看呢,非常可得,怎么怎么样的,就是“因”不作是念,“缘”不作是念,“无明”不作是念,“行”不作是念……那不作是念,就是不起主体、客体相对,不起由因到果连贯的“常”相。 因为它就是相待因缘现起,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这个黏连性,没有这个粘缚性。黏连性、粘缚性是有情戏论拖泥带水混和在里面的,就好像看这个水流不断一样的,它其实前水后水都在变化。或者一个东西很快移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圆圈圈呐,实际上它就只有一个点,这个圆圈圈是你的印象,你在这个事情上没有认识清楚,产生了黏连的印象。所以我们生活当中呐很多都是黏连的印象,所以痛苦不已。 那么实际上呢,本身呐“非有为”、“非可坏”,本来寂静呐,自性涅槃,本来就这样了。你如实地观察的话呢,那就不会把这个黏连性的、粘缚性的认识啊参与进来,造成你自心的困扰。 所以这里又进一步再总摄一下,再具体地讲一下这个十二因缘之法呢,就“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这个“非常、非无常”,乃至这个如“流水”不“断绝”。这个是前面已经解释了,不再作解释,只是这里进一步呢,对于这个十二缘起有一个归宗的、归类的总结,就是归类性的总结。 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归类法。 就是十二缘起、十二支有很多,那个数目太多,特别是初学的人呐听了这个从“无明”到这个“老死”啊那么多,他也记不住。那么用一种归类的法呢就可以把它精简精简,减少一点,然后又可以涵盖起来,所以这个就是归纳法、归摄法。 所以,以四法来“摄”,“有其四支”啊可以“摄十二因缘”。实质上真正要学啊,懂得因缘观,学好因缘观,还是需要把这个十二支啊全都记住,不是说仅仅的记住了这个“能摄十二因缘”的“四支”。 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 有四法来摄这个十二支,那就是“无明、爱、业、识”来摄十二支。 这里的“摄”呢是归摄。像“四摄”啦那个“四摄”是摄受,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感化、接引众生,你这样做的话众生就会愿意听你的这个讲法,愿意亲近你、接近你,而不是说对你有距离感,对你有排斥感。那么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啊,那是菩萨的“四摄”,是摄众生,是摄受、感化。 那么这里“摄十二因缘”呢就是再归类、归纳,再归纳归纳,那么就可以少一点,记少一点,那么就是“无明、爱、业、识”这个四种。那么这里四种呢,又以相应的比喻来帮助了解。 那么这个 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 那么这里就是三类“因”:“种子因”、“田因”、“烦恼因”,这样的三类“因”。 1種子因那么这个第一类“种子因”呐指的是“识”,就是识种子性。你像这个稻谷种子啊,它有引发稻芽的这个主要影响力、主要作用力。 那么在这个缘起当中啊,十二缘起呀,这个心识——有情的精神层面、认识层面就像种子生芽一样的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力,所以称为“种子性因”。 2田性因那么这个“业”呢就是“田性因”,就像一亩田呐、这个一顷田呐、一公顷田呐,那么这个是土壤,肥沃的土壤是种子发芽的温床;就是有这个田呢为这个辅助性,这个辅助性就可以帮助芽的生长、种子能够具备有这样的基础。 3煩惱性因那么“无明及爱”呢是“烦恼性因”,就是这个是从“烦恼性”来讲的。 那如果说以这个世间比拟呢,可以用水来比拟,这个“无明”烦恼啊,“无明”和“爱”呀就像水一样的滋润。 像有的经典、论典里面是这样说嘛,“惑业苦”三相呐,这个“业”为尘土、尘埃,那么这个烦恼啊是水,是起滋润性。那么这个一滋润呢,水泥因缘嘛,就成了泥巴了,就有生死泥流,就是这个显现为结果,那么就是有“五蕴”呐生死这个相续苦的事实、苦的现象。 那么这里是这个归纳法,归纳为“识”作“种子性因”,归纳这个“业”为“田性因”,归纳这个“无明”、“爱”为“烦恼性因”,这么三种归类。 蘭心說:師父說: 黏连性、粘缚性是有情戏论拖泥带水混和在里面的,就好像看这个水流不断一样的,它其实前水后水都在变化。 黏連性讓我們痛苦不已,但我們不想著逃跑,卻非要緊緊抓牢。 下一節精彩繼續,請耐心等待吧! 來一杯卡布奇諾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gj/1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嘉进活动过期药品伤害人体污染环境快
- 下一篇文章: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