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模式在鸭鹅养殖业中的应用
稻田养殖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稻田为动物(鱼、虾、蟹等)提供适宜环境和天然饵料,而又利用动物为稻田消除杂草和害虫,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达到“三增一节”(增粮、增鱼、增收、节水)的效果,并对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该模式曾在致富工程和西部大开发工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着重对稻田养殖模式在鸭鹅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稻田养殖在渔业中的应用1.1宁夏青铜峡地区的稻蟹共生模式宁夏青铜峡地区自从引入稻蟹共生模式后,到年为止,水稻均产达.5kg/hm2,河蟹均产达.5kg/hm2,每公顷均产值达到元,利润达元,除了实现水稻的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外,还达到了蓄水抗旱的效果。1.2江苏高邮地区的水稻—小龙虾共生模式该模式中水稻种植面积占60%~70%,溜、沟面积占30%~40%,生产的“大螯虾田米”价格达20元/kg,有机小龙虾价格为30元/kg,每公顷综合效益达到4.5万元以上,目前在苏北地区已推广数千公顷。类似的还有湖北潜江的稻-虾连作模式,在湖北已推广20万hm2。1.3浙江青田地区的稻鱼共生模式该模式曾以“种稻为主、养田鱼为辅”的模式转向“水稻与田鱼并重”的模式,并且设立保护区规划,建立博物共生园区,树立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品牌。并在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除了蟹、虾、鱼等常规动物外,一些高价值动物如泥鳅、蟾蜍等也在特定地区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稻田养殖模式,对该地区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在水禽(主要是鸭、鹅)生产中引进了稻田养殖的概念,根据水禽自身的发展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模式,在禽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稻田养殖在水禽养殖中的应用2.1稻田养鸭2.1.1选种稻田养鸭是一种相对粗放的养殖模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要求具有旺盛生命力、良好的适应性、耐粗饲、抗病能力好的中小型品种,另外还应具有较好的浑水效果、除虫除草能力、产蛋期早、产出率高的优良品种。适合的肉用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蛋用品种主要有绍兴鸭、金定鸭等。而对水稻品种的要求则是选择植株高、株型紧凑、分蘖较强、茎粗叶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选择能灌能排,土壤无杂质,田块平整,运秧方便的田块。2.1.2培育健壮的鸭苗由于刚出壳的雏鸭体弱,应做好防寒保温工作;雏鸭出壳10~15d开始短时给水进行浮水锻炼,适当加喂饲料;如果母鸭未进行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或已过免疫期,须在1日龄接种弱毒疫苗。另外,在育雏结束前1~2d进行鸭瘟、禽流感疫苗的接种,发现病鸭及时淘汰。2.1.3放养当水稻返青后即可放养雏鸭,放养密度一般~只/hm2。放养的雏鸭一般在20~25日龄,且放养前已进行过15~20cm浅水中锻炼数天,以增强其野性、水性和抗逆性。鸭子,尤其是雏鸭,生性胆小,放养时切不可人为撵鸭,防止鸭子受到惊吓而聚堆不吃草。2.1.4补料每天对鸭子补喂适当的饲料,注意既不能喂饱,也不能喂少,否则会导致鸭子不爱吃草。一般每天10:00和19:00各喂1次,每只鸭子每天补喂50g左右即可。2.1.5适时收鸭为避免鸭子啄食稻穗,应在水稻孕穗末期,即抽穗时(7月25日左右)回收鸭子。2.1.6效益1)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和推广稻田养鸭模式是目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亮点,可大大提高产值。黄梅等研究发现,免耕抛秧养鸭可增加纯收入.50元/hm2,比常规翻耕增加纯收入元/hm2。研究还发现,稻田养鸭时间达到40d时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3.94%,实现水稻的稳定增产,且当密度达到只/hm2时效果最佳。另外,对杂草的控制率达到98.80%,稻飞虱虫量下降一半以上,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约50%,并可改变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稻田养殖的鸭子腹脂率低、腿肌率高,改善了鸭肉的品质,降低了饲料成本,粪便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一举多得。2)生态效益。稻田养鸭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环保效果明显,实施稻田养鸭的稻田可降低农药使用量,并通过鸭子的粪便和游动增加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和通透性,同时减轻重金属离子和亚硝酸盐类农药的残留,使农业生产清洁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1.7注意事项鸭子的死亡率一直是困扰稻田养殖的问题。应根据其死亡原因做好防治工作。鸭子的死亡主要包括雏鸭期生理失水、营养不良、低温冷冻;成鸭期高温中暑,疾病死亡。因此,孵化期和雏鸭期做好适温时期的保湿孵化工作,对雏鸭及时补充营养,做好疫苗接种、保温和降暑工作,平时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并及时清除病鸭,控制疫情的扩散。2.2稻田套草养鹅模式稻田套草养鹅是利用水稻生长后期田间优良的温度和湿度,使得套种的牧草快速生长,以草养鹅,实现免耕种草,达到节省成本和劳动的目的。2.2.1牧草品种选择主要有紫云英、冬牧70黑麦和多花黑麦草,其中以多花黑麦草最为常用,适合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种植,再生能力强且可多次刈割利用,除了可作青饲料,亦可制成青贮饲料和干草粉。2.2.2选田和播种由于黑麦草喜湿但又怕水浸,故选择雨后不积水的田块为宜。在水稻收割前15d左右进行套播,可先用冷水浸泡黑麦草种子5~8h,而后捞起掺上细沙进行撒播,播种密度为22.5~30.0kg/hm2,在播后2~3d内套施高效复合肥。收割水稻时尽量割低(5cm以下),以免影响黑麦草的收割,并且在水稻收割后及时打开排水沟排水。由于黑麦草的播种期在9—10月份,而供草期为3—5月份,较早播种可在12月份刈割,故1—2月份为缺草期,此时可插播小青菜、油菜苗等供鹅苗食用。2.2.3及时购置雏鹅确定适宜的草—鹅比例购置雏鹅。根据黑麦草的生长规律,一般采用分批购置雏鹅的套养方法,在2月初按只/hm2的比例购进雏鹅,在室内保温饲养,主要以叶菜和青料为主,到3月初转至室外饲养,此时黑麦草已进入供草期,能满足鹅的需求;3月中旬按只/hm2购进第二批雏鹅;4月中旬第一批鹅已上市出售,第二批鹅达到旺食期,而此时也是黑麦草的供应高峰期,完全能满足鹅的采食需求;5月中下旬牧草产量下降,第二批鹅即将上市,黑麦草换秧移栽水稻,因此综合的养鹅比例为0只/hm2。 2.2.4效益1)经济效益。稻田套草养鹅模式利用水稻种植间隙种植牧草,以草养鹅,充分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实现草—鹅共生养殖,相比种植其他作物产生更为客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民创收。通过对比,稻田套草养鹅经济效益为元/hm2,是种植小麦经济效益(0元/hm2)的5倍。研究发现,稻—草—鹅模式的成本是稻—油菜模式的2.32倍,但前者粮食单产量较后者高16.5%,总生产效益是后者的4.39倍,投入产出比也远高于后者。2)生态效益。稻田套草养鹅模式可大大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可进行无公害稻米的生产,秸秆还田再种植牧草,形成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测定发现,稻—草—鹅模式下土壤总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明显高于稻—油菜模式和土壤基础肥力,且该模式下田间杂草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2.2.5注意事项为便于规模养殖和管理,最好实行田头圈养,即在牧草田头兴建鹅舍和围栏,并接通水源,方便鹅饮水。这样可避免牧草运输,方便饲喂,节约用草,更可保障饲养的安全,避免鹅舍的噪音扰民。另外,与稻田养鸭类似,死亡率也是需要重点防范的问题,重点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尤其是小鹅瘟和新型病毒性肠炎,要及时接种疫苗或注射高免血清制剂并清除已感染鹅苗,避免疫情扩散。在追求粮食增产、农民创收和生态保护的多重压力下,稻田养殖鸭、鹅模式是较好的选择,且鸭、鹅等水禽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肉产品,鸭鹅在同一块田地里的共生养殖模式即肥沃了田地,又大大提高了产出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绿色养殖模式。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两款夏季野钓鲤鱼自制饵料
- 下一篇文章: 稻渔共存书写致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