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件文物介绍龙骨水车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水车利用水力驱动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水车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中,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对农田进行灌溉。 龙骨水车(dragonbonewaterllft)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龙骨水车,因车形而得名。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为我们保留了龙骨水车的经典形象:“翻翻联联衔尾鸦,荦[luò]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tuó]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只是,水车为何要做成龙骨,而非它骨?大概除了与祖先龙图腾崇拜有关之外,顶要紧的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即有龙王信仰,乡下总能见到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在乡民们的心中,龙王是统领江湖四海之主,它能兴风作雨,司掌着一方水旱丰歉。直到现时务农的乡人,一年之中仍要去祭拜龙王庙,以求获得它的保佑。 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 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我国人民又创制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 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围田之后,对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 元代王祯《农书》绘制了不同动力的龙骨水车的图谱,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等,畜力水车有牛车、驴车等,为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改绘的三种龙骨水车。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根据史书记载,仿制比例1:1的实物模型。无论用脚踏水车、还是手拔水车车水,都是繁重的体力活,但过去农人在车水中却能吟唱出快乐的车水号子、车水歌,从江南到江北,从东南到西南边陲,这些歌谣虽相隔千重山万重水,然而唱出了中国农人的本色,他们的人生是苦乐参半,却泼辣有光彩。所以,中国农民鲜少有西方农奴式的那种起义反抗。还有一些老练的农人,只要望一眼月色,即顺口说出“月色青,雨倾盆;月色黄,龙骨忙”。他们在劳作之后,如陆游诗中“龙骨挂壁农遨嬉”所言,还不忘戏玩。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的海岸、港口经常能见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机,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龙骨水车。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全,没有之一中药药二
- 下一篇文章: 专家频道创业和企业运营的物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