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刘石坚教授学术经验推广培训班成功举办
白癜风最新诊疗技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0/5709508.html 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推动名医传承在临床与研究的重要作用,加强医疗资源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南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联盟主办的第八届岭南老年病大会同期,医院、东莞市中医学会主办,刘石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承办的”刘石坚教授学术经验推广培训班”于年11月7日在东莞市会展国际酒店成功举行。 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刘石坚老师在《刘石坚教授学术经验推广培训班》中进行授课。刘老师为在场来自全省各医疗单位的中医工作者进行题为《临床治病重视脾胃》的授课。工作室成员王文辉、房志科、温玉平、王晓晴、陈俊颖等到会跟随刘老师学习。 岭南地区气候条件下脾虚夹湿体质较多,治病多以脾胃为重,刘老师的课程从古代医家著作中引经据典,将跟师何炎燊名老中医所获,结合多年来珍贵的临床经验和刘老师自己临床治疗病患的经典病例,从内、妇、儿多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解《临床治病重视脾胃》经验。刘老师尤其讲到重视脾胃在妇儿科病中尤为重要,临床应用收效颇多。在场学员学习认真投入,受益匪浅。 福利时间: (以下附刘老师珍贵讲稿) 临床治病重视脾胃 先贤云:万物皆由土生,亦从土而归,土能载万物,脾胃五行属土、脾胃乃后天给养之泉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病虽重犹可得救,若脾胃衰惫则病难治。李东垣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无所伤而后能自生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亦所由生也”。后贤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脾胃学说”以李东垣为代表,然李氏所论乃以脾胃为主,论胃者少,故治病主升阳,补脾为主,后人常混淆一起,治病脾胃不分,叶天士在《临证指南》脾胃论中对脾胃作详细的论述,但以胃为主,故之法以甘柔养胃为详。何炎燊老师把李氏论脾,叶氏论胃统一起来,融汇于临床治疗中,对脾胃学术有所创新,运用脾胃学说治愈不少的内科重病。下面仅五点简述之: 一、补土生金治虚咳 咳嗽一症,病机复杂,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说,况且脾主津液的运化,胃主水谷的接纳,若脾胃失调,导致水湿流聚于肺,肺气不畅而喘咳不已,症见病者面黄或晄白,痰鸣痰白而稠,呼吸不畅,夜间或晨早较甚,神疲,大便稀烂,纳呆,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或滑,此时不能见咳止咳,见痰化痰。须补脾益气使脾胃得运,水液运化正常,肺气自然舒畅,痰去而咳止。常用方:太子参(或党参)15克,茯苓20克,姜半夏15克,橘皮5克(后下),枇杷叶10克,浙贝母15克,扁豆20克,淮山20克,白术10克,桑白皮20克,杏仁10克,甘草5克。随证加减治之。 二、滋养阳明治足痿 痿证:医家多有论述,如《内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张,软短为拘,驰张为痿”,是指湿热成痿。《素问?痿论》指出本病主要成因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遂现出五脏所主各种不同的痿蹙症状。其后根据这种理论治痿以泻心火,滋肾阴为主,其后张景岳对于本病的病机有所阐发认为此病主要由于“元气俱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以致筋骨痿废不用,故治本病多滋养精血、补益后天为主,这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一脉相承。“治痿独取阳明”对本病的处方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足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肺主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精气得以补充,故补益脾胃,营养筋骨中尤以滋养阳明胃为重要,故常用滋养阳明治足痿。 三、补土制水治疗水肿 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失职有关,若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风水泛滥,流于肌肤,发为水肿,饮食不节或劳伤过度,脾气受伤以致水液停聚,不能蒸化而成水肿,肾气内伤,肾虚内伤,肾虚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流泛滥横溢,引起水肿,在发病的原理上这三脏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正如张景岳所说,“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脾,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实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治疗水肿之病,初起治肺,若水肿经久不愈则治脾胃,尤以治脾为主,因“中气不足溲溺为变”和“水惟畏土,其制在脾”,根据这个原则,何老自制黄芪石苇汤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有特效(黄芪60-克,石苇30克,白术15-30克,大枣4枚,生姜皮5克,带皮茯苓30克,扁豆30克,砂仁5克,防风10克) 四、运用健脾益气补胃治疗多种妇科病 1、月经量过多,病见月经常先期,月经量多如崩者,面色晄白,贫血,腹冷,大便稀,心悸,神疲,此乃脾胃虚,不能生化水谷精微,灌施心肾,中医云:脾不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血脉,致血不循脉运行而妄行,故治以健脾益气养心,用归脾汤加减治之。 2、月经量少,但常缠绵不断,轻者十天重者半月干净,证见量少、经色暗,腹部不舒,口干舌燥,大便软,舌红,脉弦细,此为脾胃、肾、气阴两虚,宜健脾胃、滋肾降火。 常用方:淮山20克,太子参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茜草根15克,乌贼骨25克,萸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焦栀子15克,黄芪20克,蒲公英15克。3、习惯性流产,证见:妊娠二至四个月,常因胚胎停止发育,甚至见三至四次均流产者,此乃病者先天后天皆不足,肾气足乃为受孕之根本,受孕后必须由脾胃之气供养胎儿,若脾胃虚弱则不能生化气血供养胎儿,健脾补气乃安胎之首法,常用方:黄芪30克,党参2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20克,续断20克,杜仲30克,砂仁5克,淮山20克,萸肉20克。 4、妊娠呕吐:此脾气主升,胃气止降,呕吐乃脾胃升降失调,脾胃升降失调,脾气升发较甚,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宜降气和胃为主,常用方:麦冬20克,石斛20克,橘皮3克,竹茹20克,苏梗15克,太子参20克,千层纸10克,法夏10克,沉香5克,茯苓15克(胃热者加黄芩15克)。 五、小儿科常见病: 小儿脾胃常虚,加之饮食不节,常引起脾虚、积滞、厌食、睡眠不安、咳嗽、发育迟钝,多动症等诸多症,在治疗小儿时必须步步重视脾胃,切忌用药太寒、大热、过分攻伐,损伤脾胃,我在治疗儿科病时多在方中加一二味促脾益胃药(如麦芽、稻芽、神曲等)以益脾胃,加强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5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保济丸小丸子,大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