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31118/4292604.html 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DDI(KDDI的前身),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强。年,稻盛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僧名“大和”,尊该寺的西片担雪法师为师,过了几个月头戴竹笠、四处化缘的僧人生活。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宇宙的意志、造物主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 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然而我认为,除了“提升心性”之外,再无别的答案。 我多次讲述,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从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 宇宙和自然之所以授予我们生命,就出于这一目的,如此而已。 在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我们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 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宇宙意志为人类生命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磨练心志这一条。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磨练心志、提升心性,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精进”。我已屡次三番强调。释迦归纳的修行法则“六波罗密”: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六项,我们只要牢记并每天实践,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灵魂就能够向上提升。 上述道理,虽然朦胧,我却有切身的感受。我遵循这道理一路走来。 迎来65岁的时候,为了重新理解人生的意义,为了获得真正的信仰,我决心皈依佛门。 多年前我就打算,60岁时退出经营第一线转入佛门,但临近花甲之年,手机事业方兴未艾,身不由己,我无法抽身。直到65岁,再也不能拖延了,我决心退居二线,仅担任京瓷和KDDI的名誉会长,剃度进入佛门。 我原本就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20年,是从诞生起,到独立迈步人生这个时期; 第二个阶段从20岁到60岁的40年,是悉心钻研、奋发努力、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60岁开始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新的旅程)做准备的时期。如同从出生到踏入社会要花20年的准备时期一样,我认为迎接死亡也需要20年的准备时期。 我有此信仰,在我看来,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是意味着生命开始新的征程。所以,对于这新的旅行应该做好周到的准备。我决定出家,就是为了再次学习人生的意义,为死亡做好准备。 不完美不要紧,贵在持续精进 出家以及随后的修行,对我而言果然是一种严肃的、新鲜的体验。从托钵化缘等修行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慈悲。 出家后,我发现了过去未见过的新的世界,而有的观念,比如人生必须努力,同过去比没有变化,但出家后我更确认了这一点。 有禅语说:“悟道前,伐木、担水;悟道后,伐木、担水。” 进入佛门后,我依然在俗世的风尘中劳作奔波,但我感觉到,在我的内心深处确实发生了某些变化。 比如,通过修行,我重新痛感到自己尚有不成熟的一面。过去,我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指导下属,训示部下时似乎自己很了不起。把自以为十分明白的道理,写进书里或去演讲。修行让我省悟到,在我内心还潜藏着马虎随意、令人厌恶的东西。 另外,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隐于市井。我说的这种人具备美好心灵,他们或者是街头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妇人,或者是正在都市的一角朝着目标奋进的年轻人。我再次感觉到,比起某些有名誉、有财产、所谓功成名遂的人,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更为高尚,因为他们富于同情心,能够无私地关爱他人。 在出家仪式上,导师问我能否遵守十项戒律。我回答我一定好好遵守,这才获得进入佛门的许可。尽管我慎重地发誓持戒,并已经成为一名僧人,但我想,要完全遵守这些戒律恐怕自己还是做不到。 再怎么努力持戒,勇于精进,花几百个小时去坐禅,最后仍不能踏入悟境。像我这样意志薄弱、无法完全摆脱烦恼的人,为磨炼心志,无论做多少好事,还是做不到完全消除私欲、时刻以利他之心行事的境界。人往往就是这么愚蠢、脆弱、不完美。 但是,我认为就是这样也不要紧。朝着参悟的境界努力,最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坚持朝那个方向努力,决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贵。 即使没能完全守戒,但是要努力去遵守的愿望,非遵守不可的想法,没能遵守时真挚的反省、自责,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抱着这种心态度过每一天,那么,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炼心志,得到救赎。通过出家、修行,我对这一点产生了信念。 想要达成却没能达到,反省自己的不足,从明天开始依然坚忍不拔,朝着要达成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拯救。 就是说,想要提升心志的愿望以及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就能够磨炼我们的心志。因为这顺应佛陀的慈悲,符合宇宙的意志。 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符合大自然最根本的法则。从长期看,善因招来恶果,恶因导致善果,这种错乱的事情不会发生。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一切都将顺理成章,因为这就是天理,就是天意。 用这一观点,思考宇宙形成的过程也能明白,宇宙间存在着促使万物生生不息、绵绵不断生长发展的意志和力量,或者可称之为“气”、“能量”。而且,它“性本善”,它把人和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朝“善的方向”牵引。 森罗万象所有事情都要生成发展,一切生物都要朝善的方向前进,这就是宇宙的意志。换句话说,宇宙间充满了这样的“爱”和“慈悲之心”。 因此,遵循这莫大的意志(爱),采取与之协调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比什么都重要。思善行善本身,就是顺应和满足宇宙向善的意志,从这里产生好的结果,孕育出了不起的成果,那是理所当然。 也就是说,前面谈到感谢、诚实、勤奋工作、率直之心,天天反省、不憎恨、不妒忌、先人后己的利他精神……这些善念与善行都是顺应宇宙意志的行为,所以,必然会引导人走向成功,让人的命运变得丰富多彩。 与宇宙的意志和趋向是否“同调”,这决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成败。 编辑|宋太阳 审稿|索影燕芳倬莹建君 素材来源|稻盛和夫《活法》 看杨澜对话稻盛和夫,从“商道”到“佛道”的人格修炼! 原创|90后女硕士在法国体验中国的“禅味”,竟是这样的感受…… 央视刷屏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佛系经典”,你了解吗? 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5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稻盛和夫告别演讲心灵纯洁者更容易成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