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

学习分享

32

癸二、断除轮回之次第:

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

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

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

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以前我们学般若大多是通过《慧灯之光》学习,里面的文字是非常接地气的,通过自学基本能够看懂。但是学习这一段的时候,如果没有去了解法相名词,并明白其本身的含义,想要理解这一段就会有一定难度。

此种缘起,自己、他者与自他二者以及在三时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见不到生的有实法。

这里讲了六种不生:自己生自己、他者生自己、自他二者共同生自己,即自生、他生、自他共生,以前在《入行论·智慧品》中学习过。三时,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六种不生的安立方式。

通过剖析自己不生自己、他者不生自己、自他二者不生自己,以及过去不生自己、现在不生自己、未来不生自己,我们也见不到生的有实法了。

什么是自他二者不生呢?比如我觉得我和妈妈共同产生了我,这种自他共生是有些人产生的一种概念。

更为详尽的分析方法,在《稻秆经》中讲过,不是稻种自己生的稻芽,也不是豆种生的稻芽,也不是豆种和稻芽共同生的。以前学《入行论》也专门对自己生自己,和他者生自己,以及自他二者生自己进行过剖析。

后面应该也会有剖析,所以这里不作广的阐释。

由此可见,通达了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后再加以修习,便能灭尽由坏聚见所产生的我执及其种子。

前面已经讲到了六种不生。其实六种不生也是众生关于生的六种执著,通过前面得不到生,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而假立出来的所谓的缘起也不可能成立。我们首先在理论上驳斥了六种生,然后加以修行,就能让由坏聚见产生的我执以及我执的种子灭尽。

坏聚见就是萨迦耶见,也即认为色受想行识组合在一起是我。因为认为这堆东西是“我”,所以就有我执的种子,促使我们去造作各种各样的业,沉溺于无尽的轮回中。但是,由于前面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我,如果我再闻思修行,由坏聚见产生的我执就会慢慢消减,有一分付出就会有一分收获,一分修行就会有一分消减。

所有的轮回、我执,都源于认为有一个我,如果所有属于我的因素都破灭,我执便没有立足之地,慢慢就会松掉。我们要首先抉择无生,尔后经过思维和修行无生,最后灭除我执和我执的种子。

以心灵乐园为例,除了房子和人以外,没有心灵乐园,我们从成都搬到香格里拉,就觉得成都不再是心灵乐园,香格里拉是心灵乐园,从香格里拉搬到大理,大理就是心灵乐园。乐园刚开业时的那些人,有80%已经不在乐园了,新的人加入了,我们依然认为这是心灵乐园。但以前的心灵乐园和现在的心灵乐园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挨着分析每一个元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实有的心灵乐园,但我们依然会把心灵乐园执著为一个整体。实际上,萨迦耶见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色受想行识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我。

色蕴,七年换一次。二十年前满满胶原蛋白、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二十年后皱纹已经悄无声息地布满眼角眉梢,我们还能说二十年前的和二十年后的,是同一个人吗?包括对同一个人、同一物品的感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此逐一分析,我们会发现我真的只是一堆聚集而已,但却把这种聚集执著为我。

每个人的萨迦耶见都是如此,如果自己能够分解,并把每一个东西都抉择为无实或者无生,慢慢我们对自我的串习就没有那么强了。

乐园的老师兄以前执著乐园,认为乐园的人不能走,乐园的名声不能坏,但后来无数次把心灵乐园进行不断分解,内心便开始真正地体会到这就是一种聚集的法,既然如此,哪有什么是必须的呢?

同样,我们自己也可以一个一个去分析聚集的法,这样对所谓的“我”的执著,也会慢慢消减。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都会有“必须”。我必须吃好的,我必须穿得漂亮,我不化妆不能拍照……这些都是因为认为自己重要。包括觉得我是个佛教徒所以我必须让别人觉得我看起来像菩萨,不像菩萨的那部分,就要覆藏起来,这些都是一种执著。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不论行善还是造恶,有哪些事情是与我执相关的?要么贪著自己的功德,要么贪著自己的解脱,要么贪著别人对自己的表扬……都有一个我,和一个与我相对的外境,因为我执,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我们认定没有“我”,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不会有那么多的执著,痛苦也不会那么大。

如果初步有一些感悟,可以锻炼一下无我的感觉。有很多真正的修行人,敢于为了打破自己对名闻利养的贪执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可能现在要是说彻底的没有我,有些人不承认,有些人做不到,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愿做的、打破自己执著的事情,试着让我执有一点松动,慢慢进步,这也是一种修行。但也要注意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量力而行,不要狠心下了,执著没破,烦恼反而变得更多。

平台君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yae.com/dycd/2414.html